电影《731》定档九一八,这个镌刻着民族伤痛的日子,让日本右翼势力彻底破防。 电影《731》选择在9月18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上映,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告。它像一枚被精准投向历史死角的炸弹,意图引爆一场关于记忆与遗忘的战争。 也正因如此,当央视用“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真相不能忘”这19个字为它定下基调时,几乎没人感到意外。 谁知,就在这句掷地有声的评论背后,这部电影曾一度“消失”,险些无缘大银幕。 要理解这场风波,得先看看这件“武器”是如何铸成的。导演赵林山说过:“我们拍的不是电影,是证据。” 这句话背后,是长达11年的艰难取证和足以压垮任何人的243次剧本修改。 他甚至为此抵押了房产,这早已不是单纯的艺术创作,更像是一场以个人之力对抗集体遗忘的悲壮“圣战”。 演员们也零片酬出演,唯一的目的就是把那段历史真相影像化,把3000多名活体实验受害者临终前的悲鸣、把哈尔滨平房区至今未散的冤魂,呈现在世人面前。 毕竟,当731部队的手术刀剖开孕妇的子宫,当关东军的细菌弹污染华北的水源,这一切就不是电影情节,而是人类文明史上洗刷不掉的污点。 然而,一件为真相而生的武器,必然会遭遇最猛烈的围堵。这部电影之所以“险些消失”,正是因为它陷入了一场来自多方的绞杀。 风波最先从内部泛起。原定7月31日的上映计划突然中止,网络上一度传言“有180万人举报其画面血腥”,引发轩然大波。 不过,事实并非如此。所谓的百万举报,经过核实不过是几十条抵制留言,真正的症结在于影片当时并未取得公映许可证,也就是“龙标”,所谓的“上映”只是小范围试映被外界误读。 同期市场竞争的压力也不容小觑,另一部历史题材影片《南京照相馆》的出现,让宣发一度停滞的《731》处境更为艰难。 如果说内部的波折尚可归结于意外和市场规律,那么外部的强压则是赤裸裸的政治干预。日本右翼势力彻底破防,他们的反应从官方到民间,层层加码。 先是其外务省直接施压,要求片方删改高达70%的剧情;接着雅虎新闻等媒体下场,将其炒作为“反日煽动”;网络上更是掀起了一场“731部队是科学研究”的集体洗白运动。 这场全方位的舆论绞杀甚至引来了美国的介入,试图阻挠该片的海外发行,妄图将其影响力彻底封锁在萌芽阶段。 这场激烈的交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在当下的诡异回响。 在日本,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可悲的“选择性失忆”。其影视界展现出虚伪的双重标准:他们可以拍《黑川的女人们》来美化“满蒙开拓团”的殖民掠夺,却对731部队的活体解剖罪行装聋作哑; 可以拍《长崎核闪光》来渲染自身的战争创伤,却对南京三十万亡魂集体失忆。这种“赢了就歌颂圣战,输了就扮演苦主”的战败者心态,说到底就是拒绝认罪。 与之形成讽刺对比的,是中国社会内部直面历史的痛楚与思辨。 就在内地《731》延期之际,香港却重映了1988年的经典影片《黑太阳731》,门票在三小时内售罄。 有家长带孩子观影后当场痛哭,直言“再痛也要让孩子记住”。 这股对真相的渴求,也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教育讨论:“该不该带孩子看?”支持者认为,和平年代更要让孩子知道历史有多残酷;担忧者则害怕残忍的画面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对此,导演的回应很坦诚:“我们删减了60%的血腥镜头,但历史的痛,不能美化。” 归根结底,这场围绕《731》的战争,早已超越了一部电影的范畴。它是一场历史真相与历史虚无主义的对决,也是一次拒绝接受加害者道德绑架的庄严表态。 对罪恶的纵容,就是对良知的背叛;对历史的遗忘,就是对未来的犯罪。无论是《731》还是《南京照相馆》,这样的电影不是拍得太多,而是太少了。 只有当真相一次又一次被看见,被讨论,被铭记,我们才能真正明白:这个世界上,总有些账,是永远无法一笔勾销的。
电影《731》定档九一八,这个镌刻着民族伤痛的日子,让日本右翼势力彻底破防。
阿离言娱乐说
2025-08-06 12:22: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