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要你立即回部队,有紧急任务交给你!”1985年的一天,刚刚离休的王诚汉将军来

优优谈过去 2025-08-06 11:19:27

中央要你立即回部队,有紧急任务交给你!”1985年的一天,刚刚离休的王诚汉将军来医院检查身体,刚好碰上了总干部部长李继耐。[凝视] 1985年,一位68岁的老将军刚办完离休手续,准备颐养天年。没想到几个月后,军事科学院一纸调令,让他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担任政委。这位老将军就是王诚汉,一个从13岁放牛娃成长起来的传奇人物。 王诚汉1917年出生在湖北红安一个贫苦农家,父亲早逝,全家的重担都压在母亲身上。13岁那年春天,红军开进了他们的小镇,年少的王诚汉被这些不一样的军人深深吸引。 就这样,一个还扛不稳枪的孩子跟着徐向前的队伍走了,临行前,他把打工赚来的唯一一块银元交给母亲,那句“娘,我会挣更多钱回来报答您”成了他们母子的最后话别。 参军后的王诚汉如鱼得水,15岁当班长,16岁当排长并入党,17岁就升任连长。这个晋升速度连比他大10岁的林彪都没能达到——林彪当连长时已经20岁了。 长征路上,王诚汉跟随红二十五军一路北上,独树镇、直罗镇这些后来载入史册的战役,都有他年轻的身影。直罗镇那一战,他左腿中弹,在没有麻药的条件下完成手术,这次负伤给他留下了终身残疾。 抗战时期,王诚汉进入抗大学习,既当学员又当教员。那时的抗大条件艰苦,但培养出来的军事人才却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命运。从抗大出来后,他在华北敌后战场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1946年中原突围,是王诚汉军事生涯中最惊险的一次经历,面对30万敌军的重重包围,他和战友们硬是在绝境中杀出一条血路,与苏北的粟裕部队成功会师。这场被军史学家称为“奇迹般突围”的战役,充分展现了这支部队的顽强战斗力。 孟良崮战役中,王诚汉部队承担了阻击任务,在285高地与敌人反复争夺。战后统计,他们打退了国民党军十几次冲锋,为全歼74师创造了条件。 解放战争后期的咸阳战役,面对西北军阀马家军的骑兵冲锋,王诚汉创新战术布置,用交叉火力网有效克制了敌人的骑兵优势。这一战术后来被写入了军事教材。 新中国成立后,王诚汉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历任师长、副军长、军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后来又历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等重要职务。 1985年的“复出”并非什么戏剧性的紧急召回,而是组织上考虑到军事科学院需要既有丰富实战经验,又懂现代军事理论的领导干部。已经退休的王诚汉服从组织安排,担任军事科学院政委,为我军的理论建设贡献余热。 在军事科学院工作期间,王诚汉带领研究人员系统梳理我军的战史战例,总结实战经验,为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他常说:“这些经验都是用血换来的,不能让后人再走弯路。” 从1930年参军到1955年从朝鲜战场回国,王诚汉的战斗经历极其丰富。据他的秘书统计,25年间他一共参加了1308次大小战斗,这个数字在全军将领中确实不多见。 晚年的王诚汉住在干休所里,仍然保持着军人的作息习惯。每天晨练时,他都要面对院子里的松树敬礼。问起缘由,老将军总是说:“这是在向牺牲的战友们报到。” 如今回望王诚汉的一生,从13岁的放牛娃到开国将军,他的成长轨迹折射出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命运变迁。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正是有了无数个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前赴后继,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生活。 现在我们的军队装备越来越现代化,作战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王诚汉这代人身上那种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品质,那种对祖国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是否还适用于今天的强军建设? 你觉得像王诚汉这样从基层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将军,他们的人生经历对今天的年轻军人有什么启示?在科技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战争中,传统的军人精神是否还是制胜的关键因素?   信源: 央视网——从湖北红安走出的目前唯一健在的上将--王诚汉;人民网——王诚汉

0 阅读:55

猜你喜欢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