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赖清德在台北“凯达格兰安全论坛”上发表演讲,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一项内容是:台湾地区2026年度的防务预算将提高至GDP的3%以上。 与2025年2.45%的占比相比,这一调整意味着防务预算将出现超过20%的年度增长,规模堪称“陡然跃升”。这一趋势释放出明确信号,台当局正加速推动军事投入。那么,这一军费飙涨应如何解读? 第一,军购对美是核心驱动,或与贸易让步挂钩 新增预算中,相当比重可能将用于向美国采购武器装备。这一做法不仅契合美国军工企业利益,更很可能是近期台美贸易谈判中的隐性“附加条款”。外界注意到,在美方压力下,台湾地区部分出口产品的关税被下调至20%以下,换取的是更大规模的军购订单。这种“军购换关税”模式,一直是美国对外施压的惯用路径,而特朗普阵营更是在此领域尤为强硬。 第二,人员与内训开支同步增加,军事动员逐步常态化 与欧洲的军费结构相似,台湾的预算扩张并非全用于武器装备,也涵盖大量人员经费。尤其在恢复一年强制服役制度后,训练成本、薪酬、后勤支出都在持续上升。赖清德当天演讲中提及“军民协同”、“城市防卫韧性”,意味着未来将开展更多本地化军事演练,并扩大民众军事教育和后备训练,动员机制正逐步常态化。 第三,效仿北约标准,岛内财政将面临结构性压力 此轮军费增长趋势也暗合美国长期目标:让“友邦”将军费开支占比提升至GDP的5%,与北约和日韩看齐。这意味着台湾可能正试图构建一个持久性的“准战时经济结构”。但其直接代价是财政资源的再分配,社会福利、教育、医疗等领域的预算可能遭到压缩,引发民众对“重武轻民”的不满情绪和潜在政治动荡。 总结来看,无论是出于美方战略施压,还是绿营内部战略判断,台当局正明显朝着强化武装、构建“豪猪岛”战术态势推进。 这种军事化倾向不仅提升了两岸间的摩擦风险,也将进一步加剧未来解决台湾问题的复杂性。对台海安全形势而言,这不仅是预算数字的变化,更是地缘政治走向的一面镜子。
赖清德态度软化了!来自岛内媒体8月6日消息说,赖清德公开表示,当前世界冲突多发,
【14评论】【5点赞】
万里石塘
钱太多,可以收一下湾湾对等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