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慈禧临死前一刻,太监看她马上不行了,赶紧给她喝了一碗海龟汤,吊着最后一口气,紧接着慈禧就封年仅3岁的溥仪当皇帝,随即死了,太监就拿出夜明珠含在她的嘴里,最后蒙上一块白布,一群法师跑进房间里吹鼓奏乐 那年冬天,北京下起了大雪,北风呼啦啦地卷着宫墙角落的灰。老宫人们说,这样的雪一来,年头就差不多了。确实也差不多了,1908年,慈禧太后快走到头了。 宫里早就知道这一天迟早要来。她那身子骨,早些年还能强撑着往颐和园里跑,晚些年连翻身都困难了。说她怕死也不算错,但更准确一点,是不甘心。毕竟清朝能有今天这个摊子,皇帝换了仨,还是她在后头撑着。她不想撒手,直到最后一刻也不想。 光绪死的那天,是十一月十四。年纪不大,身体却早就被耗干了。他的死,说轻点是积劳成疾,说重了是被那位老太太一点一点耗到骨头里。慈禧收到消息时没太吃惊,反倒动作利索得很,几个钟头内就下旨立溥仪为帝。溥仪那会儿还不会说整句的官话,就这么被抱上了皇位。为什么是他?因为他小,不闹事,也因为他姓爱新觉罗,娘是慈禧那一脉的,爷爷又是她亲戚。这孩子,就是慈禧临死前定下的最后一道保险。 她知道自己快了。太医们一个接一个地摸脉,表情越来越尴尬,最后说的是“脉象极虚”,其实就是等人走。宫里人手脚麻利,赶紧熬了一碗“王八汤”。别笑,这碗汤在宫里可讲究得紧,据说乌龟能活长,汤也能续命。慈禧那会儿已经睁不开眼了,还是有人扶着她慢慢灌进去,仿佛那点热气真能把命吊回来一样。 喝完汤没多久,她开始觉得胸口闷,心里发慌,叫人把小德张喊来。这个小太监陪她几十年,摸她脾气摸得透。慈禧说了句:“我憋得慌。”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小德张没敢耽搁,立刻开始给她按穴位,试图缓解她那口快咽下去的气。但谁都明白,那只是做样子。 她最后是睡过去的,脸朝西边,嘴巴微张。过了不到一盏茶的工夫,太监们就开始照规矩收殓。先是给她嘴里塞了颗夜明珠,据说那玩意能让尸体不腐。那颗珠子可不是市面上随便一颗,是她自己早年挑好的,圆润得像剥了壳的鹌鹑蛋,还泛着点绿光。 珠子一塞,寿衣也得跟上。这寿衣不是普通衣裳,一层福寿合体的中衣,一层大红的“福”字袍子,最外头罩的是金线绣龙的佛字袍。整整三层,穿得那叫一个齐整。头上还戴了凤冠,冠顶那颗珍珠,比鹌鹑蛋还大,正好卡在发髻上不偏不倚。 她一向爱珠宝,活着的时候是这样,死了也不例外。手上戴着的那串十八颗大珍珠的佛串,原本是她自己扔进金井当镇墓用的,结果过了八年,她又忍不住让人悄悄给捞回来。舍不得就是舍不得,那珠子跟她像是绑一起了。 尸体处理完,大殿里一阵鼓乐声响起,一队法师敲锣打鼓进了仪鸾殿,口中念念有词,说是“送太后魂归西方极乐”。太监和宫女列队在殿外,风大雪急,衣服上积了霜,也没人敢动一下。整个紫禁城,静得只剩下鼓点和法号声。 丧礼的规格也早就安排好。隆裕太后那边接了懿旨,说要按皇帝礼制来办,停灵地点也改了,不是传统上的慈宁宫,而是紫禁城里头的皇极殿。这地方原是乾隆做太上皇时养老的宫殿,一般太后是断不可能用的,但慈禧不一样,她早打好算盘,隆裕只不过是执行人。 等到装殓那天,棺材底铺了一层金丝褥子,上面撒满了珠宝,最上面还摆了一张绣满佛像的缎子。整整一口棺材里,装的不是木板和布褥,而是她一生最得意的东西——珠子、金子、佛像,还有她对权力的痴心妄想。 说到这陵墓,那可真是个天大的工程。早在她活着的时候就开始修了,东陵边上的菩陀峪,三大殿,外加内城外城,修了六年,用了二百多万两银子。别看那时候国库快空了,她硬是拨款,还挪用了海军经费。那笔钱原本该买军舰的,最后全进了地宫。 陵墓里最显眼的是那块“凤压龙”的丹陛石。民间传说这图案不吉利,说凤压龙是后妃凌驾于帝王。清廷没人敢议论,但大家都明白,这石头能被安在正门口,那意思再明显不过。谁是皇帝不要紧,谁说了算才重要。 宫里的工匠手艺也没白费。陵寝用的是海南黄花梨,这种木头生长极慢,百年才成材,她不嫌贵,只嫌不够亮眼。墙上画的不是普通彩画,是贴金的金龙金凤,金箔一层贴一层,贴到发亮为止。整个墓室金光灿灿,不夸张地说,比皇帝的还夸张。 只是这排场终究没保住她的“万年安宁”。二十年后,1928年,孙殿英带兵盗了东陵,慈禧墓第一个中招。夜明珠也被挖走了,说法不少,有人说进了军阀家,也有人说流到香港换了大钱。更有人传,最后被送给了蒋夫人。是真是假,没人说得清了。 陵寝被挖的那天,尸体被扒开,棺材里的珍宝洒了一地。慈禧身上的凤冠掉落一边,珠子散了一地,连她那颗最爱的夜明珠也没了踪影。守陵人后来回忆,说那一幕惨不忍睹,金碧辉煌的地下宫殿,被踏得像个烂市集。她活着时最看重的体面和尊严,死后全碎了。
慈禧每次洗完澡,总要把所有人轰出去,单留大太监李莲英,门一关,窗一合,里头就传出
【2评论】【3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