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宰相王铎携带家眷三百多人告老还乡,途中被土匪劫杀无一生还。而幕后的黑手,竟是一个著名的天才诗人。 王铎的告老还乡是晚唐官场的一件大事,他历经文宗、武宗、宣宗三朝,在朝堂上纵横捭阖三十余年。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王铎,终于获准带着家眷返回故乡太原,安度晚年。 出发前,唐僖宗亲自在大明宫设宴饯行,赏赐的金银珠宝装了整整二十车。朝中同僚纷纷送礼道别,光是随行的家眷、仆役、护卫就有三百余人,加上运载财物的车马,整个队伍绵延数百米,在官道上格外惹眼。 队伍行至陕州境内的硖石谷时,天色渐暗。两侧的山壁如同刀削斧凿,狭窄的谷道仅容两车并行。负责护卫的队正上前禀报:“大人,此处地势险要,恐有匪患,是否在此扎营歇息,明日再行?” 王铎沉吟片刻道:“无妨,速过此谷再歇息不迟。” 王铎自恃身份尊贵,又带着朝廷赏赐的财物,沿途州县都会派兵护送,从未想过会遭遇不测。 然而,就在队伍即将走出谷口时,两侧山坡上突然滚下无数巨石,将前后道路彻底堵死。紧接着,数百名手持刀枪的蒙面匪徒从林中杀出,扑向毫无防备的队伍。 混乱中,王铎的长子试图组织家丁抵抗,却被匪徒头目一刀劈倒。匪徒们如同疯了一般,见人就杀,无论是白发老者还是襁褓婴儿都不放过。王铎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倒下,悲痛欲绝,却无力回天。 半个时辰后,山谷中的厮杀声渐渐平息。三百余人的队伍无一生还,财物被洗劫一空。 硖石谷惨案的消息很快传到长安,朝野震动。唐僖宗下令彻查,然而负责此案的官员却发现,匪徒如同人间蒸发,没有留下丝毫痕迹。 就在官府一筹莫展之际,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名字渐渐浮出水面,他就是李山甫,这位当时和温庭筠齐名天才诗人,怎么会与这桩灭门血案扯上关系? 李山甫自幼聪慧过人,精通诗词音律,尤其擅长写闺情题材的诗词,其作品辞藻华丽、意境优美,在当时的文坛享有盛誉。 然而,这位诗坛谪仙的人生却充满了坎坷与争议。 李山甫虽然才华横溢,却屡次科举不中。并非他才学不够,而是因为他性格狂放不羁,经常得罪权贵。他曾在科举考试中帮人作弊,还当众嘲讽主考官,结果被永远剥夺了应试资格。 仕途无望的李山甫只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与歌妓舞女为伴。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看似不问政事的诗人,其实有着鲜为人知的政治野心。 李山甫与王铎的恩怨由来已久。早在宣宗年间,王铎担任主考官时,李山甫曾参加科举考试。当时他已在诗坛小有名气,自认必中无疑,却没想到因为考前替人代笔的事情被揭发,不仅自己落榜,还连累了一批考生。李山甫认为是王铎故意打压自己,从此便结下了梁子。 更让李山甫耿耿于怀的是,王铎后来步步高升,成为权倾朝野的宰相,而自己却只能在江湖漂泊,靠卖文为生。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他心中的怨恨日益加深。尤其是当他听说王铎告老还乡时携带了巨额财物,更是动了邪念。 李山甫通过江湖上的关系,联系到了硖石谷一带最凶悍的一股山匪。他不仅提供了王铎的行进路线和护卫情况,还承诺事成之后给予重金酬谢。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甚至亲自到山谷附近勘察地形,制定了详细的伏击计划。 就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嫉妒与野心的驱使下,变成了一桩惨案的幕后黑手。 硖石谷惨案发生后,李山甫表面上悲痛万分,还写下了几首悼念王铎的诗,其中 “故老空垂涕,群公谁为言” 一句更是赚足了同情。但他精心伪装的面具,终究还是露出了破绽。 负责此案的大理寺少卿经验丰富,他在勘察现场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细节:匪徒虽然焚烧了大部分尸体,但在一棵老槐树下,却留下了半张未燃尽的纸,纸张上的笔迹,和李山甫非常像。 李当起初并未怀疑李山甫,毕竟一位文人与山匪勾结听起来太过离奇。但他还是决定从这条线索查起。通过调查李山甫近期的行踪,李当发现他在案发前曾去过陕州。 更可疑的是,李山甫的一位仆人突然辞工回乡,行踪诡秘。李当派人暗中跟踪,在仆人随身携带的包裹里搜出了几件价值不菲的玉器,经辨认正是王铎的收藏品。 面对证据,仆人终于交代了实情,承认是李山甫让他销赃,还透露李山甫案发后曾当地的匪首会面。
唐朝末年,宰相王铎携带家眷三百多人告老还乡,途中被土匪劫杀无一生还。而幕后的黑手
帝王八卦
2025-08-06 00:12:5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