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封信是从北京寄出的,封面印有总参谋部的红章,字体端正,折痕整齐,没有多余的修饰

岁月解读师 2025-08-06 00:06:14

那封信是从北京寄出的,封面印有总参谋部的红章,字体端正,折痕整齐,没有多余的修饰,信里没有寒暄,也没有铺陈。 黄思德用最简洁的语言告诉黄丽萍,组织已经为她安排了回京的工作,希望她尽快回信,黄思德是共和国初期的少将。 参加过抗战、解放战争,在多个战役中担任前线指挥,特别是在长江渡江战役和孟良崮战役中指挥果断、战功卓著。 建国初期被授予将军军衔,但在随后的整风运动中,因观点不合被定性为问题干部,职务撤销,被迫交出军装,回到地方监督劳动。 多年沉寂直到1978年政策转向,中央重新评定部分历史错案,1982年春,黄思德得到彻底平反,军衔恢复,名誉重建,当局主动提出对其家属进行安排补偿。 在一次干部谈话中,黄思德提起了自己的女儿黄丽萍,他说这么多年没她消息也不知是死是活,他请求组织帮忙寻找。 黄丽萍此时正身处黑龙江的八五二农场,那是一片开发不足的边疆土地,曾被称为“共和国最后的边防”,1969年,黄丽萍主动报名下乡,不带行李,不带牵挂,那一年她才十九岁。 在八五二农场,黄丽萍隐瞒了出身,未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的家庭背景,在知青登记册上,她填写的父母职业是“普通职工”。 初到农场,黄丽萍被分到垦荒队,每日从早干到黑,肩挑手提,不曾言苦,冬天修渠,夏日开垦,黄丽萍的工作表现被队里公认为最稳重最能吃苦。 知青宿舍简陋,饭食粗劣,许多女孩子患病返城,黄丽萍一次也没请过假,麦收季节,她带头在凌晨出工,晚归时还帮助其他人打扫营地。 连队长都记得黄丽萍的水壶总是满的,她习惯给别人递水,再自己喝,1978年,返城政策松动,农场收到返城指标,干部点名黄丽萍可以优先上报,黄丽萍谢绝了。 农场干部劝她再考虑几天,她没有更改决定,她没有解释原因,只提出调往水利组,继续基层工作,1983年春,黄丽萍在春播队带队灌田,正午,村邮递员来到田边,递上一封信。 黄丽萍接过信没有拆开,只是点头致谢,回到屋里,她仔细阅读,黄思德在信中写道:“组织已经为你安排好了岗位,你该回来了。” 黄丽萍没有直接答复,她回到工作中,像往常一样清点工具、分派任务、巡查田埂,三天后,黄丽萍独自走到农场场部,递交了一封亲笔回信。 回信中,黄丽萍写明,自己已在农场扎根多年,生活稳定,家庭已建,无意回城,她感谢父亲的信,也表示希望组织不要再为她调动。 这个决定在场部引起争议,一些老干部认为,知青能有机会返城是政策恩赐,黄丽萍不该放弃,也有人开始重视她在农场的作用,水利组正需要稳定骨干,领导决定尊重她个人选择。 黄丽萍继续担任工班长,负责调度农机和水渠维修工作,黄丽萍总是带头在一线,手脚生疮流血,也不曾抱怨,许多年轻知青跟着她学技术、练本事,她不多言,只要活有人干,活干得稳。 农场干部写报告时提到,黄丽萍这个人不用安排,也不用推,她在哪儿,哪儿的活就有头有尾,有人说她固执,也有人佩服她的耐力。 在一次总结大会上,黄丽萍的工作小组被评为优秀集体,有人提议她担任副场长助理,她拒绝了,黄丽萍表示自己不适合坐办公室,宁愿继续下地。 几十年来,黄丽萍未曾离开八五二农场,丈夫早逝,孩子由她一手抚养成人,孩子考入农业大学后回到本地,继续从事种子育种工作。 黄思德于1995年在北京病逝,黄丽萍未能赶回,只在家中为父亲设立牌位,连续守祭三日,她没有向组织请假,也未申请丧假补助。 农场后来建立博物馆,征集早期知青物件,黄丽萍捐出一册旧日记,一把锈蚀的镰刀和一张工作调度表。 工作人员请她填写说明文字,她只写了两行:“每日灌渠,工具不足,自制水闸,手绘施工图。”2000年,黄丽萍退休。农场举行简洁欢送仪式。 她不登台讲话,只站在队伍后列看着老朋友们唱起歌。有人问她,为什么当年不回城。她没有回答,当年的信如今存入档案馆,信纸泛黄,但字迹仍清晰。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主要信源:《中国青年报》专题报道《留在黑土地的知青们》 )

0 阅读:55
岁月解读师

岁月解读师

解读岁月,重现历史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