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3月4日,晋察冀军区摄影科科长沙飞被处以死刑,聂荣臻亲手签的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3月4日早晨,石家庄北郊的寒风割脸,灰布军装的沙飞站在刑场上,脚下是冻硬的土地,他没有低头,也没有发抖,只是目光望着远处的天边。 那一天,他三十七岁,从八路军抗战前线走来,从白求恩的病榻边走来,也从镜头背后走到了枪口前。 他是晋察冀军区摄影科的第一任科长,是战火中最出名的战地摄影记者之一,但最终却因一桩命案,被判处死刑,宣判书上,写着聂荣臻亲笔签下的名字。 沙飞原名司徒传,广东开平人,家里原是开药铺的,小时候读书勤快,喜欢照相,拍街头巷尾的劳工,也拍战士与老人,他当过电台报务员,后来辞职跑去学美术。 1937年抗战爆发,他背着相机北上参军,加入八路军,用胶卷记录了无数瞬间,从平型关到百团大战,从黄土岭到井陉矿区,他跟着部队走南闯北,冒着枪林弹雨按下快门。 他的照片直白真实,不是摆拍,不是粉饰,哪怕是尸体、废墟,也拍得分毫不避,他的镜头,就是当年的“抗战喉舌”。 战争结束之后,沙飞身体已经垮了,肺结核折磨了他两年多,咳嗽不止,吐血、消瘦、虚弱,1948年起,他被送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长期住院。 给他看病的是日籍医生津泽胜,一个战后留在中国工作的医生,脾气温和,话不多,一直负责沙飞的治疗,津泽胜曾是反战同盟的一员,日本投降后选择留下来,为八路军服务,不少人都说他是好人,医术也高明。 但沙飞渐渐变得奇怪,他开始怀疑医生害他,说津泽胜在药里掺毒,把他当敌人折磨,他跟病友反复提起这个想法,还说鲁迅当年就是被日本医生害死的。 他开始拒绝吃药,也不配合检查,病情越来越重,性格变得急躁,有时候坐在床上不说话,有时候半夜拍床喊人,说窗外有人在骂他。 医院里也有人觉得他精神有问题,可那时没人懂什么是战争心理创伤,只当是病人闹情绪。 1949年12月15日上午,津泽胜像往常一样查房,刚交代完注意事项,转身准备离开时,沙飞突然坐起身,从枕头下抽出一把手枪,连开两枪,击中津泽胜的后背和头部。 血从门槛流出,染红了一片地砖,医院一片哗然,值班人员立刻报警,沙飞也没有逃跑,只说:“他是特务,我杀的是敌人。” 案件上报到华北军区,很快启动调查,医院出具证明,说津泽胜一直在认真救治,治疗方案合规,没有任何特务嫌疑,沙飞也没有提供明确证据,只是不断重复“我觉得他像”“他越治我越重”。 医生检查了沙飞的言语、举止,判断他逻辑清楚,书信写得有条理,不像精神病,最终定性为“民族偏执导致的个人行为”,结论是“故意杀人”。 到了1950年2月,军区审理小组将判决书送到时任司令聂荣臻案头,他看完卷宗,沉默良久,沙飞是他带过的人,战场上的老兵,拍过许多珍贵照片,记录下无数八路军的故事。 他曾救过伤兵,也曾背着相机走村串户拍宣传照,但这一枪,打死了一个医生,还是外籍的,那是政治上的大事,牵扯到国际影响,不能轻饶,最终,聂荣臻签下自己的名字,批准判决。 3月4日,清晨五点多,北风刮得更紧了些,沙飞穿着整洁的军装,走在押解队伍中,有人说他没喊冤,也没害怕,一路上说起自己过去的照片,说起白求恩、说起聂司令,还摸了摸刑场旁边那口为他准备的棺材,说这木头还行。 问他还有什么话要交代,他摇了摇头,只问了一句:“用不用跪?”听说不用,他便站得笔直,枪响时,一群麻雀从麦田中飞起。 那以后,他的相机、底片被封存,他的名字在画报中悄然消失,他的妻子王辉带着孩子搬了家,靠军队接济过日子,很多人不敢议论这件事,只记得他是摄影英雄,又是杀人犯。 直到1986年,北京军区军事法院重新审理这桩老案,王辉带着孩子、朋友收集了几十份证词,证明沙飞当年已经精神异常。 病历中也找到一条注释:“患者疑有幻听、妄想,情绪波动大。”专家结合国际研究,最终判定:作案时患精神疾病,不具刑责能力,原判撤销,恢复党籍与军籍。 那一年,沙飞已经离开人世整整三十六年,他的照片重新展出,《晋察冀画报》的老底片在展馆中一幅幅挂起,他曾用镜头见证战争,也被战争永远留在了过去,他的悲剧,写在历史上,也刻在人心里。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党史博采——送沙飞最后一程,聂荣臻的亲笔签字让沙飞泪流满面
1950年3月4日,晋察冀军区摄影科科长沙飞被处以死刑,聂荣臻亲手签的字。
如梦菲记
2025-08-05 17:17:3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