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回族的形成,一个重要的背景是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和唐帝国的昌盛,特别是伊斯兰教向

财先生观天下 2025-08-05 15:59:07

中国回族的形成,一个重要的背景是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和唐帝国的昌盛,特别是伊斯兰教向中国的传播成为密不可分的前奏。穆罕默德公元610年创立伊斯兰教后,于公元622年从麦加迁徙到麦地那,立即建起了第一座礼拜寺。   虽然礼拜寺形制简单,但以礼拜的方式凝聚穆斯林,从此成为日益牢固的传统。礼拜寺的建筑与伊斯兰教的传播同步发展,伊斯兰文化的许多特征也就在礼拜寺的建筑上体现了出来。   据《册府元龟》记载,从唐永徽二年(651年)起,伊斯兰化了的波斯(大食)国就不断遣使大唐,有的使者长住长安,在长安建起了礼拜寺。   随着哈里发统治时期海上贸易的扩大,阿拉伯商人在中国沿海城市广州、泉州、杭州等地经商,在所到之地建起了礼拜寺,也随之为死在当地的蕃客、胡商建起了墓地拱北。这些早期的礼拜寺、拱北建筑,较多地保留了西亚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   宋代以后,礼拜寺及拱北等建筑的形制和风格逐渐起了变化,渗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元代,伊斯兰教礼拜寺被称为清真寺。   到了明代,随着中国回族共同体的形成,清真寺、拱北等建筑则多以中国传统的四合院殿堂式的建筑形制和风格出现,而且多分布在内地江河交通发达地区,如运河沿岸。   这也反映出,大量内地的汉族和其他民族成分的人成了回族形成的主要构成部分,他们把多种文化因素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带进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内涵中,带进了他们共同信仰的一个外来宗教中。   虽然伊斯兰教的传统教义教规传承千年而不变,但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回族又有一个为根植中国而中国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很自然地反映在建筑文化上。   一些有着共同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很多民族文化的特征是体现在宗教上的,其文化传承也往往以宗教为载体,许多文化遗存是通过宗教而保留下来的。   正是从这个视角,也可以看出,回族古代宗教建筑的文化艺术特征也反映了回族在建筑文化方面承袭传统、兼容并收、创新发展的成就以及为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清真寺是穆斯林举行宗教礼拜、功课、教育、宣传活动的中心场所。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在创教之初亲自建起了第一座礼拜寺,虽然这只是一座用土坯垒起一圈围墙的简单建筑,却是教民集中做礼拜的重要开端。   以后每开拓一个新地区,首先要建礼拜寺,举行宗教功课以凝聚、团结教民。伊斯兰教于唐永徽二年(651年)传入中国后,就建立了礼拜寺。唐宋时期称为礼拜堂,元始称“寺”。   元延祐二年(1315年),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奉敕重修陕西长安寺,奉请皇帝赐名“清真”,从此清真寺成了伊斯兰教礼拜寺在中国内地的通称。   早期在通商口岸城市由阿拉伯、波斯商人在蕃坊建造的清真古寺,一般是依照阿拉伯礼拜寺形式所建。   元代以后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出现了一批中阿两种风格合璧的清真寺建筑;明清时期,回族清真寺总体结构已基本演变为中国传统四合院殿堂式。   据初步调查,现存的回族古代清真寺建筑,建于唐代的有7座,建于宋辽金西夏时期的有5座清真寺,建于元代的有22座,建于明代的百余座,建于清代的有数百座。   为了满足日益增多的回族穆斯林宗教仪式五时功拜、主麻日聚礼、节日会礼的需要,清真寺得到不断扩建和修缮,许多清真寺古建筑得以保存。   在“文革”中不少清真古寺被摧毁,以后陆续在原址上重建,有的还保留了原来的面貌和原来的建筑构件。   现在留存下来的回族清真寺古建筑从文化艺术特征上看基本有两种:阿拉伯风格的清真寺有高大的砖石拱门,大殿为四方体建筑,上覆盖圆拱穹窿顶,有细高的宣礼塔。   它们多为回族先民蕃客、胡商所建,这些早期来华经商的穆斯林把阿拉伯的清真寺建筑风格直接移植到中国。   体现其建筑风格特征的标志之一是圆拱顶,如现存的西夏蒙古时期内蒙古阿拉善西夏黑水城遗址西南城墙边的清真寺。

0 阅读:77
财先生观天下

财先生观天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