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中国愿意,菲律宾可以成为中国的一个省!”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曾公开表态,事

飞绿说历史 2025-08-05 15:25:11

“要是中国愿意,菲律宾可以成为中国的一个省!”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曾公开表态,事后就连菲律宾国内的人也在骂他愚蠢,那他当时为何要这样说呢?他真的愿意归于中国吗?   2018年,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在一场菲华工商总会的活动上语出惊人。   当时他面对中国大使赵鉴华笑着说,如果中国愿意,菲律宾愿意像福建一样成为中国的一个省。   这番话一出口,既惊掉了在场人的下巴,也迅速传遍全球媒体,成为国际舆论场上的“炸雷”。   这句话到底是真是假?他当时是认真的吗?还是又一次“杜式幽默”?从结果来看,不仅外界听得迷糊,就连菲律宾国内也吵翻了天,有人直接骂他“愚蠢”“卖国”。   但如果把这句话放在当时的外交背景和杜特尔特的执政风格下看,或许能读出更多弦外之音。   彼时的菲律宾,正处于外交战略的十字路口。南海仲裁案刚刚落地,美国态度模糊,盟友承诺缩水,杜特尔特发现原本以为可以依靠的伙伴,关键时刻靠不住。   美方不仅没有实质性支援,还因他打击毒品过于强硬而对其实施制裁。   而中国则在这一阶段频频释放善意,不仅提出投资计划,还承诺帮助菲律宾完成基建、改善民生。   在这种背景下,杜特尔特那句看似荒唐的“省”论,倒不如说是一种典型的“东南亚式语言艺术”。既是试探,也是表态;既有讽刺,也有邀约。   他不是在放弃主权,而是在用一种夸张的方式,提醒美国:如果你不出力,那我就找别人一起玩。   他甚至明确威胁要终止《美菲军队互访协议》,逼迫美方重新考虑对菲的军事援助。   有人说杜特尔特是个“非典型总统”,他不是从政坛精英出身,而是从棉兰老岛的地方市长一步步走上总统宝座。   他不讲外交辞令,讲话更像是街头哥们,但这恰恰是他的底层优势。他的选民不关心国际规则,他们关心的是治安、饭碗和油价。   而杜特尔特正是用强硬手段打击毒品、吸引投资,把这些承诺一点点兑现给了底层百姓。中国提出的240亿美元投资协议,对菲律宾来说不是小数目。   马尼拉地铁、桥梁建设、工业区开发,这些中国工程不仅填补了菲律宾的基建短板,也在当地创造了至少1万个就业岗位。   与此同时,菲律宾香蕉、凤梨等农产品对华出口大幅增长,直接惠及数十万农户。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很多普通人对“向东看”这条路有了信心。   在资源开发领域,菲律宾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和金属矿产,可长期技术落后,外资冷淡。中国则拥有全球最完整的稀土产业链,并在近年与菲律宾探讨合作开发。   这一潜力,恰恰是美国近年来重新关注菲律宾的原因之一。《金融时报》报道,美国已经将菲律宾纳入其“关键矿产供应链”战略,试图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回头看杜特尔特的那句“省”言,其实更像是一种筹码。他一方面用这番话向中国示好,希望获取更多投资与合作机会。   另一方面也是对美国施压,逼其重新投入资源。如果说他真的想让菲律宾成为中国的一部分,那显然是对他长期主权立场的误读。   事实上,在南海油气开发问题上,杜特尔特始终坚持菲方要占有三分之二的份额,这种坚持不可能来自一个“愿意归顺”的领导人。   到了小马科斯上台后,菲律宾的外交路线出现了明显反转。他迅速加强与美国的军事联系,恢复联合军演,甚至同意美军在菲境内部署中程导弹。   但是 这种亲美姿态并没有换来预期中的“安全感”。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继续保持“战略模糊”,对菲律宾的安全承诺依然含糊。   与此同时,菲对华出口下滑,香蕉等农产品大量滞销,引发国内经济连锁反应。   而杜特尔特家族与马科斯政府的矛盾也开始浮出水面。杜特尔特女儿萨拉原本担任副总统,但在政策分歧下逐步边缘化,两大家族的联盟显然已不复存在。   杜特尔特的“亲中经济路线”也在逐步被削弱,但留下的影响仍然存在,中菲贸易在2025年仍占菲律宾对外贸易的24%,这是任何一届政府都无法忽视的现实。   从长远看,杜特尔特那句“省”论,也许并非一句随口玩笑,而是一次高度策略性的政治表演。他用一场言语风波换来了外交空间、经济投入和议价筹码。   虽然方式激进,但效果明显。即便这条路线在他卸任后遭遇挑战,但这段历史表明,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菲律宾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在夹缝中主动造牌、寻求生存。   信息来源: 《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中国理应成为东盟全面战略伙伴》——中国新闻网

0 阅读:0
飞绿说历史

飞绿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