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率先提出武汉“封城”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没料到

如梦菲记 2025-08-05 14:17:17

2020年,率先提出武汉“封城”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没料到,这位在医学界威望极高的专家,竟是靠着自学中医,才有了后来声名远扬的院士之名!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0年初,全国都还在为春节做准备,武汉却突然传来新型病毒扩散的消息,确诊病例一天天增加,医院里排满了病人,人心惶惶的时候,一个年过七旬的女医生,走进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   她叫李兰娟,那一年73岁,穿着厚重防护服出现在武汉重症病房时,她的脸上已被护目镜勒出两道深深印痕。   她没空休息,每天只睡三小时,一边看病人,一边视频会诊全国的重症患者,晚上还要和团队研讨用药方案,她提出了一项震动全国的建议:封城。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因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全面封锁一个上千万人口的城市,有人质疑她过于激进,但她态度坚决,一再呼吁“立即行动”,她知道再拖下去,病毒会从武汉扩散到全国,后果难以控制。   很多人不明白,一个医生怎么敢提出这样影响千万人生活的建议,但李兰娟的判断,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是几十年临床和科研经验积累出来的本能反应。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位有着医学界至高声望的院士,起初却是靠着自学中医,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她出生在1947年的浙江绍兴一个偏远村庄,家里穷,父亲眼疾严重,母亲靠上山砍柴换几个钱维持生计,她上学的路非常艰难,几次差点被迫辍学。   有一次母亲对她说实在供不起学费,她一个人坐在门槛上哭,泪水滴到泥地里砸出小坑。   是她的班主任老师帮她申请了助学金,她才得以读完初中,高中毕业后,她当上了村里的代课老师,工资不多,但能养活自己。   那时候,村里没有医生,村民生病了,不是熬着扛,就是走几十里山路去镇上,她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后来村里办起合作医疗,她主动请缨做了赤脚医生。   为了学本事,她省下几个月的生活费,到省中医院学针灸,没人教,她就照着医书一点一点背,甚至拿自己做试验,胳膊上扎出一排排小红点,她背熟了人体经络图,也学会了辨药草、煎中药,渐渐地,在村里有了口碑。   几年后,她被推荐进入浙江医科大学,系统学习现代医学,从此,她开始接触更复杂的疾病,研究更难的课题。   她被分配到浙大一院感染科,接触的病人大多是传染性极强、生命垂危的重症患者,这些经历让她对突发疫情、传染病传播规律,有了远比一般医生更敏锐的判断力。   1986年,她带着团队研究“人工肝”技术,用机器代替肝脏部分功能,为病人争取治疗时间,这项研究异常艰难,没什么参考文献,也没有足够的经费。   她从头摸索,一点点改进,十年时间都耗在实验室和病房之间,1996年,他们研发的人工肝终于临床应用成功,救下了许多晚期肝衰竭病人。   她没有申请专利,而是带着团队全国跑,教别人怎么用这项技术,她总说,能救人,才是最重要的。   2003年非典爆发,浙江防控任务艰巨,她亲自坐镇指挥,控制住了疫情,没有出现医护人员感染,之后的H7N9禽流感,她率先提出关闭活禽市场,及时切断病毒源头。   这些经验和判断力,不是临时抱佛脚能培养出来的,而是她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临床和实验室,用一次次生死考验锤炼出来的。   2020年,她第一时间意识到疫情的危险,建议“武汉封城”,给全国防控争取了最关键的窗口期,当这个决定终于被采纳时,她靠在椅子上松了一口气,但马上又回到岗位继续安排治疗方案、调度资源、带队进病区。   很多人都说她是专家,是院士,是决策者,但她自己说,自己最开始只是一个走在田埂上的赤脚医生,是个从农民家里走出来的孩子,正因为知道病是怎么拖成要命的,她才知道怎么救人。   李兰娟用一生告诉大家,真正的专业,不在于名头,而在于能不能在最需要的时候,站出来解决问题。   她也用一生告诉我们,哪怕出身卑微、条件艰苦,只要心里有目标,脚下有力量,一步一步走,总能走出自己的路。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澎湃新闻——李兰娟:从赤脚医生到院士,73岁再战一线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