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年,34岁的蔡文姬嫁给了22岁的董祀,新婚之夜,儒雅帅气的董祀看着已是三婚的新娘蔡文姬,没有任何兴致,可就当他要转身离开时,蔡文姬突然吹灭喜烛:“你若离去,必将获罪!” 董祀的脚步顿在原地,脊梁骨像被泼了碗冰水。喜房里顿时暗下来,只有窗纸外漏进的月光,把蔡文姬的影子投在墙上,看着竟比白日里多了几分凌厉。他攥紧了袖中的玉佩,那是父亲临终前交给他的,说董家世代清名,绝不能与失节女子扯上干系。 月光惨白,照着董祀半边脸,他手心那块玉佩硌得生疼。蔡文姬的影子在墙上拉得好长,像座山压过来。“获罪?”他嗓子发紧,声音干涩,“你……凭什么?”他脑子里全是父亲临终前凹陷的眼窝,那句“清名”像针扎在肉里。他董祀年轻俊朗,前程大好,却要和一个被掳掠异邦、辗转三嫁的女人绑在一起?光是想想同僚的眼神,他浑身就像爬满了蚂蚁。 蔡文姬没动,声音在黑暗里冷得像块铁:“凭丞相赐婚。”四个字砸下来,董祀觉得心口猛地一沉。曹操!那个权倾朝野的曹丞相!他赐的婚,谁敢悔?谁敢让丞相的颜面扫地?董祀眼前发黑,仿佛看到自己前程尽毁,甚至人头落地的景象。那股子读书人的清高劲儿,被这冰冷的现实撞得粉碎。他僵硬地站在原地,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像根被钉住的木头。 “你以为我乐意?”蔡文姬的声音忽然近了些,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却又异常清晰,“被匈奴掳走,是我想的吗?在胡地十二年,生下两个孩子又生生割舍,是我想的吗?辗转归汉,身如飘萍,由着丞相安排,又是我想的吗?”黑暗里,她的质问像鞭子,抽在董祀那点可怜的、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优越感上。“你董家清名是名,我蔡琰的命,就不是命?我父亲蔡邕的才学声名,就活该被你们这些只看‘失节’二字的俗人踩在脚下?” 董祀被她一连串的话钉在原地,哑口无言。那点关于“失节”的优越感,在蔡文姬沉甸甸的苦难和丞相冰冷的权势面前,显得那么可笑又轻薄。他听见自己粗重的呼吸声,在死寂的喜房里格外刺耳。 蔡文姬没等他回答,径自走到桌边,“嚓”地一声轻响,火折子点亮了另一支红烛。跳跃的烛光瞬间驱散了角落的黑暗,也照亮了她沉静却异常坚毅的脸。她拿起一支笔,蘸饱了墨,就在铺开的红绸上挥毫。“你嫌弃我三嫁之身?董祀,你可知这天下,有几人能默写出四百篇失传典籍?有几人能在乱世烽烟里,把史书文脉一肩担起?”她的笔走龙蛇,字字如刀锋,“你嫌弃的这副皮囊之下,是蔡邕之女,是当世唯一能续写《汉书》的人!丞相许你前程,我能给你的,是你董家十辈子也挣不来的文名清誉!你当我是寻常妇人?” 墨迹在红绸上晕开,那字迹筋骨铮铮,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磅礴之气。董祀看着那字,再看看烛光中蔡文姬那沉静却仿佛蕴藏惊雷的眼,攥着玉佩的手指,不知不觉松开了。那点可怜的“清名”执念,在她浩瀚的才学和沉痛的命运面前,碎得连渣都不剩。他忽然明白,自己嫌弃的,不是她的过往,而是自己的浅薄。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蔡邕蔡文姬故里# #蔡文姬纪念园#
中国台湾寺庙公然“追悼”侵华日军,令人气愤不已,引起外界关注。8月3日,台南屏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