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根本不会打仗!”1958年,陈赓大将进京开会,竟然看到有人大放厥词,陈赓当

雕塑艺术之魅力 2025-08-05 13:07:17

“粟裕根本不会打仗!”1958年,陈赓大将进京开会,竟然看到有人大放厥词,陈赓当即反驳:“粟裕不会打仗,中国还有谁会打仗,请站出来,让我见识见识。” 主要信源:(《开国大将》;作家文摘——陈赓与粟裕的莫逆之交) 1958年秋天,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气氛原本热闹,但突然变得一片安静。 大家都不出声地听着,粟裕将军被人批评。 粟裕因为打仗赢了很多次,被人叫"战神"。 可现在有人对他不满,说一些苛刻的话,甚至翻旧账。 会场里的人都很吃惊,包括熟悉粟裕的人。 就在这时候,一直没说话的陈赓猛地站起来。 他脸色很严肃,对着那些批评者说话,语气很激烈地维护粟裕。 这两人为什么关系这么好呢? 那得从很多年说起。 他们都是革命战士,年轻时一起打仗,互相帮过很多忙。 粟裕年纪轻轻,才二十岁就参加革命队伍。 他出身普通家庭,没上过正规军校,但打仗时不断学习经验,慢慢变成一个好指挥官。 那时候中国到处打仗,革命很艰难,粟裕和战友们一样,忍着伤痛坚持冲在前面。 他参加过南昌起义,后来在不同的战场跑,冒着生命危险战斗,越来越有名气,大家觉得他勇敢又顽强。 陈赓也是差不多的路。 他从小就想为国家出力,在军事上很有天赋。 性格里带点幽默和风趣,但战场上却非常果断和冷静。 他的聪明和判断力在队伍里很突出,常常靠自己的办法改变战局。 他和粟裕的经历性格不一样,但都有一颗不怕死的心,拼命为解放事业奋斗。 1947年秋天,命运让他们第一次碰面。 那时候解放战争打得激烈,中央调派部队,两人各自带队来到同一个战场。 见面时没多客套,直接相互尊敬。 陈赓开口就夸粟裕的战绩,粟裕因为内向,有点害羞回应。 短短几句话,就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从那以后,他们经常并肩打仗,在炮火中建立起信任和默契。 陈赓的冷静指挥让士兵们安心,粟裕的坚韧果敢给队伍带来力量。 战争年代里,两人在不同地方互相支持,成了最可靠的战友。 粟裕出发前常找陈赓聊几句战术,陈赓也总关注粟裕的情况,随时准备帮一把。 战争磨练着他们,让他们一起经历生死,互相看对方的信念。 陈赓的刚强和粟裕的坚持,在枪林弹雨中越磨越光。 有一回,在一场突围战中,粟裕受了重伤,但硬撑着不退出,直到任务完成了才让人送走。 这样的事发生过多次,每回都加深彼此的信任。 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粟裕指挥淮海战役,打得非常漂亮,七次交手七次胜利,传遍全国,战术被人称"神仙战"。 林彪也称赞粟裕的打法厉害。 这场大战让粟裕在军事上得到认可,陈赓他们更佩服他。 陈赓自己也在战役里出大力,两人虽然不在一个地方作战,但互相关注进展,一起推动胜利。 战场上的这份信任,成了他们后来的基石。 新中国成立后,大家忙着重建国家,军队也要现代化。 粟裕当了总参谋长,责任重大,除了搞军队建设,还管人才培养。 有一次,国家要他帮忙建哈尔滨工业大学,他毫不犹豫推荐陈赓当校长。 粟裕知道陈赓的能力和魄力,很适合这份工作。 陈赓没让人失望,他把学校管得井井有条,一步一步培养军事人才,学校渐渐成了有名的地方。 1958年那场军委会议,本是好意讨论国事,但粟裕说话直,锋芒太露,结果惹来批评。 这些指责让粟裕意外,也让在场的将领们吃惊。 粟裕的才华和战绩是铁打的事实,但那时有些人借机打压他,嫌他太突出。 会议场面很沉闷,不少人不敢吱声。 陈赓心里窝火,忍不住站了出来,大声反驳那些人,维护战友的名誉。 他的话不多,但句句直击要害,让批评的人闭了嘴。 这不光是对粟裕的支持,更是陈赓对自己信仰的坚持。 粟裕在他眼里,就是一路走来的好兄弟。 会议结束后,陈赓私下找粟裕谈心,提醒他以后说话小心点,别招来麻烦。 粟裕心里憋屈,但感谢陈赓的关心,后来学会了低调做人。 两人话不多,可心意相通,用这种方式表达默契。 谁知没几年,陈赓得了心脏病,但他硬撑着工作不停歇。 1961年,他们又见了面,回顾过去打仗的日子,聊聊往事。 谁想到这是最后一次。陈赓去世的消息传来,粟裕伤心过度,当场晕倒。 身体再弱,粟裕也坚持帮陈家人处理后事,送战友最后一程。 陈赓走后,粟裕心情低落很久。 后来他慢慢退出核心岗位,直到逝世十年后才被恢复名誉。 在历史的变迁中,粟裕从没改变自己的信念,陈赓的友情成了他一辈子的回忆。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0 阅读:210
雕塑艺术之魅力

雕塑艺术之魅力

雕塑艺术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