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日本鬼子抓来了20多个年轻的姑娘,一名汉奸却突然过来叫她们验身,几位姑娘一下子吓哭了,可汉奸却说:“听我的,我有救你们的法子!” 1941年秋天,湖北沔阳县城外的小路上,一队日军押着23名年轻女子往城里的据点走去,这些女子大多是从附近村庄抓来的,年龄在十五六岁到二十多岁之间。 走在队伍前面的日军小队长叫田中,是个30多岁的军曹,他每次执行这种任务都很兴奋,因为据点里的军官们会给他不少好处。 就在队伍快到据点门口时,一个穿着伪军制服的中年男子快步走了过来,这个人叫黄标,今年42岁,是据点里的翻译官。 黄标其实是新四军安插在敌占区的地下工作者,1940年春天,他奉命潜入沔阳,表面投靠日伪,实际上从事情报收集和营救工作。 黄标走到田中面前,压低声音用日语说:“田中君,这些女人不能要,她们来自疫区,可能携带斑疹伤寒。” 田中听到“斑疹伤寒”四个字,脸色立刻变了,1940年冬天,邻县的一个日军据点就因为斑疹伤寒死了十几个人,这件事在驻军中传得很广。 “你确定吗?”田中有些怀疑地问。黄标点点头说:“昨天军医部刚下的通知,这一带发现了病例。”田中赶紧让人去叫军医。十分钟后,一个戴眼镜的日本军医跑了过来,这个军医叫佐藤,去年被黄标策反,现在也在为新四军工作。 佐藤装模作样地检查了几个女子,然后摇着头对田中说:“确实有感染的迹象,体温偏高,淋巴结肿大,很可能是斑疹伤寒。” 田中一听就慌了,他立即下令:“黄桑,你马上把这些人处理掉,不能让她们进据点。” 黄标点头答应,带着这23名女子离开了据点,走出几百米后,他对女子们说:“你们安全了,我现在送你们回家。” 为了避开日军的巡逻队,黄标选择了一条偏僻的小路,他告诉女子们,如果遇到盘查就说是去给亲戚送东西,千万不要提今天的事。 黄标分三批把女子们送回了各自的村庄,这样的营救行动,他在过去一年半里已经进行了七次,成功解救了130多名女性。 黄标原本是当地一个小山寨的寨主,1938年日军占领沔阳后,他带着手下的二十多个兄弟打游击,后来新四军找到他,希望他配合抗日工作。 1940年初,新四军建议黄标改变策略,与其在山里打游击,不如打入敌人内部收集情报。经过几个月的策划,黄标带着几个心腹“投降”了日军。 黄标的日语是跟一个被俘的日本士兵学的,这个士兵叫山田,厌倦了战争,主动要求为中国人工作,黄标用了三个月时间学会了基本的日语对话。 因为黄标熟悉当地情况,又能说日语,很快得到了日军的信任,据点长官任命他为翻译官,还给了他一支小手枪和几个伪军部下。 黄标利用翻译官的身份,暗中收集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日军的兵力部署、武器装备、行动计划,他都能及时传递给新四军。 更重要的是,黄标还成功策反了军医佐藤,佐藤是个有良心的人,看不惯日军的暴行,在黄标的劝说下同意暗中帮助中国人。 但是黄标的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他必须在日军面前表现得像个真正的汉奸,这让很多不知情的乡亲对他恨之入骨。 1942年春节,黄标回到自己的村子看望母亲,80岁的老母亲一见到他就破口大骂:“你这个败家子,给日本人当狗,我没有你这个儿子!” 黄标只能默默承受母亲的辱骂,他不能解释自己的真实身份,因为这样做会危及整个地下组织的安全。 类似的误解还有很多,村里的老乡见到他都绕道走,孩子们朝他扔石头,连他的发小都不愿意跟他说话。 1943年春天,黄标策反了据点里的另一个日本兵,这个叫井上的士兵同意为新四军提供武器和弹药,但要求事后帮他逃到解放区。 井上的倒戈被日军发现了,在审讯过程中,井上为了减轻自己的罪名,供出了黄标。 5月15日晚上,黄标正在房间里整理情报准备传递出去,突然门被踢开,十几个日军冲了进来,当场将他抓获。 日军在黄标的房间里搜出了密码本、电台零件和新四军的联络信号,证据确凿黄标再也无法狡辩。 日军将黄标关进了据点地下室的水牢,这里常年积水,老鼠横行,条件极其恶劣,他们要求黄标交代新四军的组织情况和其他地下工作者的身份。 解放后,黄标的真实身份才被公开,当年误解他的乡亲们听说真相后,都流下了眼泪,村里为他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抗日英雄黄标烈士永垂不朽”。 黄标的母亲在得知儿子真相后,整夜整夜地哭,她说:“我的儿子是个好人,我错怪他了。”老人家在92岁时去世,临终前还在念叨着儿子的名字。 黄标生前策反的军医佐藤,在日本投降后主动向新四军投诚,他后来留在中国行医,直到1975年才回到日本。 像黄标这样的地下工作者,在整个抗战期间有很多,他们放弃了荣誉和掌声,甘愿承受误解和屈辱,只为心中的信念。 信源:抗日谍将黄标屡立奇功却被误当汉奸 刑场上被救下. 中国新闻网
1941年,日本鬼子抓来了20多个年轻的姑娘,一名汉奸却突然过来叫她们验身,几位
文史充点站
2025-08-05 12:22: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