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章率川军在滕县苦苦支撑了两天,仍然不见汤恩伯的援军前来。没有援军,死守滕县,

安然浅笑人间 2025-08-05 12:02:56

王铭章率川军在滕县苦苦支撑了两天,仍然不见汤恩伯的援军前来。没有援军,死守滕县,巴蜀子弟必将全部葬身于他乡。 滕县陷落前,王铭章不止一次望向北面。那是援军该来的方向,可直到城墙被炸裂,旗帜烧光,援军都没有出现。川军的步枪顶着日军的重炮,这场仗从一开始就不是一场对等的战斗。 1938年3月中旬,日军攻势如潮,山东战线全面吃紧。日军第五师团直逼鲁南,目标是拿下徐州。国民政府紧急调兵阻击,川军第122师被编入正面防御,驻防滕县。 川军从四川赶赴山东,穿越千里,装备简陋,补给不足,训练粗糙。122师属于王铭章所辖,是川军中少数有实际作战经验的部队,但此行接到命令时,并未配备重炮与装甲支援。王铭章清楚,他们上的是一场没有后援的硬仗。 滕县地势平坦,易攻难守。王铭章接手城防第一件事就是整修老旧工事,把能拆的房梁改成掩体,把能挖的地道延伸到街区。川军士兵多数是巴蜀山地子弟,第一次站在鲁南平原上打仗,面对的是武装到牙齿的日军正规部队。 日军攻城首日,滕县西南城墙即被炸出缺口,川军临时布防拼死封堵。双方在城墙边反复拉锯。122师只配有轻机枪、老旧步枪,缺乏反坦克能力。日军则炮火强大,并动用装甲车强攻。川军用土炸药包炸毁日军装甲车一辆,己方阵亡几十人。 王铭章在指挥所里调动最后的一个预备连,亲笔写下“宁死不退”四字。全营兵力不足万人,面对日军数倍兵力围攻,仅靠街巷阻击。 这一天滕县天黑得早。火光映红屋顶,破碎的木梁、倒塌的瓦片、死伤的士兵混在泥水里,城墙上的机枪点大多沉默,只剩零星还在射击的口子。王铭章站在观测台,目光始终未离开北方。 原计划中,汤恩伯部应从北线接应,夹击日军。但至第三日黄昏,依然不见援军踪影。滕县外围已有三道防线被攻破,川军退无可退。 王铭章明白,汤恩伯不会来。不是不想来,而是无法来。上级命令多次更改,各部协调混乱,前线传令延迟,汤部被困于原地。滕县成了意外暴露的孤点。 川军知道这个现实的方式,是从战场得来的。伤兵越来越多,医药几乎断供。刺刀折断就用工兵铲,子弹打光就去尸体堆里翻旧枪。所有后撤路线都已被堵死,唯一路线通向死亡。 市街战打成巷战,巷战演化成一间房一间房的死守。日军从空中轰炸、地面压进,士兵开始逐楼搜索,每攻占一处就点燃民居,掩护前进。川军分成小队,在防火巷与暗井中穿插打击。敌人进一寸,就拼一命。 炮火中,城内小学被毁,教堂坍塌,城门两侧只剩焦黑砖石。王铭章拒绝后撤,他说过“守土有责,寸土不让”。这句话没留下文字记录,只有幸存者后来重复讲述。 滕县守到第三天夜晚,几乎全城陷落。王铭章最后一次出现在师部,是手握手枪,站在倒塌的院墙前。弹尽援绝,他没选择投降。 尸体在第二天被找到。王铭章伏在被烧毁的墙垛下,头部中弹,身旁无一活人。他的遗体是后来清理战场时发现的,穿着军服,徽章完整。川军伤亡过半,几乎全师覆没。 那一战,日军记录中写:“守军顽强,不退不降,死战至一人。” 没有援军的滕县,川军扛了三昼夜。

0 阅读:48
安然浅笑人间

安然浅笑人间

感谢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