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也称竹雕,顾名思义,就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 竹子质地结实挺拔,虚中洁外,筠色润贞,皮坚质密,是竹雕艺人操刀的理想材料。 中国竹刻艺术源远流长,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西汉彩漆龙纹竹勺,为现在所能见到时代最早之竹雕实物,兼用浮雕、透雕两法,刻制技艺已很高超。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五记载了汉代竹刻技艺并宣称出现了“留青”的刻法。《南齐书》则有齐高帝赐明僧绍竹根如意的记载。 然而,竹刻形成专门的艺术则在明代中期,当时,写意文人画勃兴促使竹刻与书画、雕塑艺术结合,竹刻艺术得到空前发展。 明中叶以后,竹刻艺术大盛,技艺精绝,名家辈出,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并完成了从实用器向艺术品的转变,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是我国传统艺术形式的重要载体之一。 传统的艺术样式是民族传统美学观念的形式载体。每一特定时期艺术形式都是在其时代背景下对传统美学扬弃的必然结果,它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结晶,更是对以往的一种历史的归纳性的总结。 因此,每一特定时期的艺术形式都具有美学意义的特殊性和史学意义的必然性。对于今天的艺术工作者来讲,我们的着眼点不仅应该是过去的艺术形式。 更重要的是,透过艺术形式,揭示贯穿于艺术形式发展过程始终的艺术语言的发展和进化规律。 竹刻是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从古至今,竹刻艺术的形式语言凝结了传统文人思想的美学结晶。 其构成形式与艺术情境是人类智慧在美学领域中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受各个朝代的政治、社会生活、审美观念的不同影响,竹雕艺术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先秦时期:在当时竹雕作为一种正式的作品,竹雕在西周时已经形成。据汉代戴圣《礼仪·玉藻》记载,西周君臣朝会时手中所持的笏。 有的就是竹片制成的,这种笏,上面还都刻有一些纹饰,虽然还谈不上是一种工艺品,但毕竟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们已经重视对竹子的使用,并能削制或琢刻出一些简单的成品。 与笏几乎同时出现的还有竹简,除此之外,竹扇、竹制笔杆、竹制枪杆、竹篮、竹席、竹盒等等,也应有尽有。 战国时期:在这一时期漆器盛行,漆雕艺术繁荣。漆器的器胎,有相当一部分是用竹片或积竹制成的,受漆雕艺术的影响,后来竹器本身的制作也萌生了艺术化的倾向。 由此可以看出竹雕开始向竹雕艺术方向发展了,汉唐时期较早的器物,是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雕有龙纹的彩漆竹勺。 这件浮雕龙纹鬃漆竹勺,全长65厘米,以竹为胎,器表鬃黑、红两色漆。勺柄近顶端一段为红色,浮雕一条乌黑的龙,形象生动古朴。 到了晋代出现了竹制的笔筒。据古书记载,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所用的斑竹笔筒就十分精致,它外形酷似钟,古代用于盛酒的一种圆形壶,竹器表面有斑纹,就像是裘皮。 南北朝时期,齐高帝萧道成曾将一件用竹根雕成的“如意笋锋蔻”,赏赐给当时的大隐士明僧绍。 北周文学家庚信《奉报赵王惠酒》诗中,“野驴然树叶,山杯捧竹根”,也提及用竹根雕制而成的酒杯。 说明南北朝时期,已出现根雕艺术。竹器的形象雕刻工艺始于唐代,其中最有名的是刻有任务花鸟纹的竹制尺八。 尺八是一种竖吹的管乐器。因管长一尺八寸左右而得名。这件尺八,采用留青刻法,施阴文浅雕,压孔四周及节上下,均有图案花纹。 管上分布仕女、树木、花草、禽蝶等图像,刻画极为精致,具有唐代风格。宋元时期:中国的竹雕出现了一些重大的变化,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其一,宋代是古代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时期,已经形成一支庞大而又有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他们的艺术审美思想与要求,带动了包括玉雕、竹雕在内的整个雕刻工艺领域的发展。 这时,竹被文人们视为纯洁、正直的象征,经常出现在诗书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如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正因为竹在文人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竹雕工艺备受重视。其二,竹雕出现艺术化倾向,竹雕精品和竹雕艺人被广为颂扬。 据元代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南宋时有艺人詹成,他所雕刻的竹鸟笼“四面皆花版,于竹片上刻成宫室纤毫具备,其细若缕,且玲珑活动”。可见其竹雕技艺之高,作品之精美。 明清的竹雕:纵观中国竹雕发展的历程,明清时期,竹雕艺术达到了鼎盛,出现了百花争艳的景象。 明清两代,文人士大夫写竹、画竹、种竹、刻竹蔚然成风,竹雕的文化含量也迅速攀升。
话不投机半句多
【14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