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詹天佑修铁路时月薪1000两银元,相当于现在的21万左右,他的工资养10个老婆都没有问题。 詹天佑1861年出生在广东南海,家里是做茶叶生意的。父亲詹兴洪年轻时靠卖茶赚了点钱,可到了晚清,洋货涌进来,茶叶生意一落千丈,只能靠写字画画混口饭吃。詹兴洪把希望全寄托在儿子身上,五岁就把詹天佑送进私塾,想让他读四书五经,将来考个功名光宗耀祖。没想到,詹天佑对古文兴趣不大,反倒喜欢摆弄机械,拆拆木车轮,研究齿轮怎么转。私塾老师看他聪明,背书从不出错,字也写得漂亮,常常夸他脑子灵。 1872年,清政府搞了个“幼童留美计划”,挑了一批小孩送去美国学西方的技术。詹天佑才12岁,父亲舍不得让他去那么远的地方,怕有去无回。幸好有个朋友谭伯邨站出来劝,拍胸脯保证詹天佑学成回来能有大出息,还许下把女儿嫁给他的承诺。詹兴洪一听,这才松口。詹天佑就这样跟着第一批留美幼童去了美国,先在康涅狄格州上小学,后来考进耶鲁大学谢菲尔德科学学院,学土木工程。五年时间,他埋头苦读,啃下桥梁力学、铁路设计,1881年毕业,成了清朝留美幼童里少数学成归国的人。 回国后,詹天佑先在福州船政局学开轮船,成绩拔尖,还得了五品军功。后来他加入天津中国铁路公司,参与修塘沽到天津的铁路,亲自量地、铺轨,风吹日晒都不怕。1888年,他按约定娶了谭伯邨的女儿,夫妻俩感情特别好,谭氏跟着他到处跑工地,操持家务,日子过得踏实。詹天佑后来生了八个孩子,五男三女,家庭和睦,生活美满。 1905年,詹天佑接下人生最大的挑战——主持京张铁路。这是中国第一条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铁路,从北京到张家口,全长200多公里。路线要穿过燕山,地形复杂,坡陡路险,外国工程师都说中国人干不了这活儿。詹天佑不服气,带着一帮中国技术员,硬着头皮上。他设计出“人”字形铁路,解决八达岭的陡坡问题,还发明了竖井开凿法,加快隧道施工。居庸关隧道施工时,岩层塌方,差点砸到工人,詹天佑亲自检查裂缝,调整爆破方案,保住进度。施工条件差,设备简陋,资金还老是不够,他得精打细算,连买水泥都要公开招标,盯着账本不让人钻空子。 詹天佑跟工人同吃同住,吃的是窝头咸菜,住的是简易帐篷,常常熬夜改图纸。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比计划早两年,成本还比外国报价低了三分之二,狠狠打了洋人的脸。这条铁路不光是交通线,更是中国的底气,证明了中国人有能力搞大事。1912年,詹天佑的月薪涨到1000两银元,换算成现在大概21万。这收入在当时绝对是天花板级别,北平普通人家一个月花不了几两银子,他这工资能买好几座四合院,养十户人家都行!不过詹天佑没乱花钱,家里住的还是普通院子,生活简单,钱多半用来帮工人、做慈善。 京张铁路的成功让詹天佑名声大噪,1913年他当上交通部技监,管全国铁路的技术活儿。后来又当了汉粤川铁路督办,跑遍湘鄂两地,规划新线路。他特别重视培养年轻人,1913年在汉口发起中华工程师学会,带着年轻工程师开会,教他们怎么测地、怎么设计。他还制定了工程师考核制度,亲自检查工地,确保每根钢轨都符合标准。1917年,他忙着编《华英工学字汇》,统一铁路工程的术语,写得一笔一画,工工整整。 詹天佑身体一直不太好,长期熬夜和工地奔波让他得了肺病。1919年,病情恶化,他在汉口卧床不起,仍然翻看铁路图纸,惦记着未完的线路。4月24日,他在武汉去世,年仅58岁。消息传开,北平市民自发送花圈,报纸上全是悼念文章,称他为“中国铁路之父”。他的八个孩子继承了他的事业,不少人投身工程和教育。京张铁路至今还在用,高铁列车跑在上面,詹天佑的功绩没人能忘。
1912年,詹天佑修铁路时月薪1000两银元,相当于现在的21万左右,他的工资养
青史如烟啊
2025-08-05 11:45:05
0
阅读: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