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军统少将周镐突然人间蒸发,妻子还在苦苦等待,殊不知丈夫早已在1949年就被秘密处决,谁知16年后,妻子最后凭一册泛黄日记,为亡夫讨回迟来的公道。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8年冬天,南京城风声紧,街头巷尾人心惶惶,连军统内部都动荡不安,就在这时候,一个叫周镐的少将突然失去了踪影。 他没有调令,没有公开告别,也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从这一天起,他仿佛从人间蒸发,连一丝影子都没留下。 他是湖北罗田人,早年考入黄埔军校,在军统干了十几年,精通日语,干过邮电检查、缉私、谍报、督察,职位升得不慢,还一度被派去汪伪政权内部做潜伏任务。 他的经历复杂,外界一直议论纷纷,抗战胜利后,他曾接管过南京重要机构,但没过多久就被怀疑“资敌”,被押入狱,后来得朋友帮忙才得以出狱,从那之后,他性情大变,不再多言,天天闷在家里。 国民党越看越不顺眼,他自己也寒了心,这时候,他接受了中共的安排,成为特别党员,继续潜伏,任务更危险了,身份更复杂了。 他在解放前线做策反,写揭露国民党黑幕的文章,还在淮海战役中劝降了一整支部队。 到了1949年初,他接到一项任务,要去蚌埠做一次关键策反,他把日记和随身钱物交给身边人,说如果三天不回来,就送去家里,这一走,就再也没回来。 他的妻子吴雪亚从没相信他去了台湾,那年他走时,她正带着三个女儿靠针线活糊口,别人劝她改嫁,她摇头不语,她说他不会不打招呼就走,更不会丢下这个家。 可时间一天天过去,流言却越传越多,说他投敌、说他另娶、说他坐活人棺材被秘密运往台湾,她拿不出证据,只能抱着一本他留下的日记,四处上访。 从1952年起,她去了北京内务部,去了南京秦淮河,找过茶馆伙计、问过船夫,她问的只有一个问题:“你认不认识周镐?” 那本日记,她翻了无数遍,纸页早已卷起,字迹有些模糊,她不识密码,不懂术语,但记得每一个日期,每一处墨迹。 她用米汤一点点把裂开的纸页粘好,每年都补一次,她记得丈夫说过,抗战胜利后,一家人要“坐井而饮”,她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牢牢记住了这句话。 她也记得那方砚台,上面刻着“蒋中正”三个字,文革时她不敢烧,也不敢交,就偷偷用锤子一点点凿掉,家里那些旧报纸、印泥盒、钳子和砚台,她一样没舍得丢,谁来查,她就护着不让碰。 1965年冬天,她照常去市府登记,穿着那件旧蓝布棉袄,手冻得通红,那天新上任的副专员看了她带去的日记,停了一下,日记里写着:“今日捐薪俸购盘尼西林二十箱,楚光兄笑我倾家荡产。” 他觉得不寻常,派人去查,调查组花了几个月时间,跑遍南京、上海、重庆,查到了当年的药品接收记录,也找到了地下党烈士徐楚光的证明,印证了日记中所写不是杜撰。 他们在档案馆铁皮柜里翻出一封密函,是汪伪周佛海写给蒋介石的,控告周镐“借职资敌”,函件上蒋的批注是:“此人留除奸用,” 查实后,1966年初,上海市政府发文为周镐平反,追认为革命烈士,那天,文件送到她手上,她整夜没睡,把那本日记一页一页重新粘好,封底空白处,她用颤抖的手写下:“十六载寒暑易节,君心可昭日月。” 周镐的骨灰没有回来,家人没有送别,他留下的,是一串名字,是那本泛黄日记,是一个女人十六年如一日的坚持。 日记后来被捐给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放在恒温柜里,玻璃罩上映着参观者的脸,人们低声念着那行字,却很少知道,那是她用一生换来的回答。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人民网——从军统少将到中共特别党员——追忆我的父亲周镐
1948年,军统少将周镐突然人间蒸发,妻子还在苦苦等待,殊不知丈夫早已在1949
如梦菲记
2025-08-05 11:17:1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