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地位,在西方,总会把中国的古代文明,与竹子的清高雅韵,两者联系在一起,统称中国古代文化是“竹子文明”。 追溯至春秋战国,伴随着竹简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竹器的竹刻工艺开始以镌刻图纹来装饰,经历了春秋到汉代,再从汉代到唐、宋,从实用器皿装饰的竹刻工艺,开始逐步向文房用品延伸。 其雕刻技法也日趋变得多样化:浮雕、透雕、留青等,在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和锤炼后,至明清时期,最后逐渐形成了一种专门的雕刻艺术,其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各地,至明代江南竹刻艺术已达到全盛时期。 江南,亦指被文人墨客们美化的“江东地区”,即以南京至苏州、杭州一带为核心的地区。包括长江以南安徽省、江西省、浙江省的部分地区。 即江苏南部和浙北、皖南、赣东北地区。但有一部分要视情而定,如长江下游以北部扬州地区,虽然地理位置在江北,但经济文化形同江南,有时也被看作文化意义上的江南地域的组成。 竹刻是以竹为载体刻画艺术形象的一种传统美术。其作品以文房用品为主。地处华东的江南历来是传统工艺集聚之地,且常年盛产毛竹,具有执刀竹刻得天独厚的优势。 明中叶以后,江南文人学士将书斋作为一种经营文化的载体,纷纷投入以竹为载体的镌刻,开创了面目一新的竹刻艺术。 尤以嘉靖年间朱鹤祖孙三代的“嘉定派”和以濮仲谦、李文甫为代表的“金陵派”成就最为卓著,影响深广。 当今江南竹刻继往开来,流派纷呈,上海竹刻随形赋意,浮雕、圆雕历久弥新。 常州留青竹刻如日中天,徐、白两派各领风骚;无锡“双契轩”竹刻历经四代薪火相传,别具一格;苏州竹刻形式多样,纤细入微,尤以箑边竹刻清新隽永。 浙江、安徽等地竹刻兼容并蓄,各显精妙,并分别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当代中国竹刻艺术传承发展的重要保护项目。 竹刻艺术可以说,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朵淡雅的奇葩。翻阅大量的古代文献,从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里,我们可以窥探出,早在远古时代,就开始使用竹子用来纪事。 据西周时期记载就已经大量使用竹简了;比如大家平素看到的古装剧里面,朝会时文武大臣所持的笏就是用竹子做成,而且上面还刻有不同的文饰。 据记载湖南省19号战国墓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盛酒器“卮”,也是竹子材质制成。以及在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毛笔,上面阴刻隶书。 湖南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竹制勺,上面的浮雕线条流畅宛若,着实令人惊奇。 竹刻这一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品,制品有常见的扇骨,以及在文房四宝笔筒、文具等上面雕刻文字和图案。 数千年来,是文人墨客歌咏和描绘的永久对象,从《诗经》、《离骚》,到绘画中的“四君子”、“岁寒三友”,竹子一直都是朴素而气质高尚的象征。 竹子是属于君子型的植物,“高风亮节”一直是人格的修养代名词。所以讲,历史上数之不清、爱竹成癖之人。 比如魏晋的“竹林七贤”,唐代的“竹溪六逸”,王维的“竹里馆”,苏东坡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宋代文与可的《竹颂》中提到“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宋代之所以会涌现出一支庞大、且有素养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与他们尚文不无关系,以及他们的审美思想与追求。 可以收整个工艺领域的发展受到了直接影响,这些因素,为之后明清竹刻艺术的兴起与发展,切实埋下良好的基石。 自明代中后期,各种文房雅玩、鉴藏之风,逐步开始兴起,江南地区竹刻得以迅速的发展。 在知识阶层的参与和带动下,江南竹刻发展逐渐成为,我中华传统雕刻和镌刻艺术的集大成者,通过材料、技艺和意匠的完美结合,带着广泛的包容性、卓越的艺术表现力,从而达成工匠之技、文人之艺的完美融合。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江南地区竹刻的发展路径、审美趋向、雕刻技法和形式特色,对后来数百年中国雕刻和镌刻艺术,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明、清时期,竹刻在江南得到发展,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两大流派:一是“金陵派”,二是“嘉定派”,以“嘉定派”更为繁荣。由此而起,江南竹刻逐渐形成一种专门艺术。
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地位,在西方,总会把中国的古代文明,与竹子的清高雅韵,
财先生观天下
2025-08-05 11:00: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