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41岁戴笠借口加班,把秘书余淑衡,带到了卧房,戴笠递给她一杯咖啡:“提提神!”余淑衡喝了两口,突然四肢无力,晕倒在地…… 1938年,戴笠四十一岁,正是他权力上升最快的时候。 军统局在抗战初期迅速扩张,谍报线拉得密密麻麻,不光盯日军,还要清肃共产党与内部叛徒。 局里一天到晚不是抓人,就是办案,活儿堆得跟山一样。 可在这忙乱当口,戴笠突然把精力转了一部分到“秘书”这件事上,说是找个能干的女文员帮自己分担些事儿,最好外语好、长得顺眼、人也乖巧。 外人不理解,军统那么多精干小组,哪儿缺一个秘书?但熟悉他的人心里都明白,这个“秘书”,有时候不只是帮忙处理公文的角色,更像是他生活里某种特别安排的一部分。 余淑恒就是在这个节骨眼被戴笠注意到的。 她不是军统系统里培训出来的。 出身普通,家教严,大学念的是外语系,会英语、法语,还略通日语,是当时极其稀缺的人才。 唐生明请戴笠吃饭,把她介绍过去,说这姑娘在家闲着呢,正发愁没地方使劲儿。 戴笠没吭声,可第二天就叫人把余淑恒请去见面。 戴笠见她第一眼的时候,据说没什么多余表情,只问了两句:会几种外语?怕不怕吃苦?余淑恒答得简单,也没娇气,说自己能干。 戴笠点点头,转身吩咐人安排她报到。 从那天起,她就被安排到了戴笠身边,做所谓的“贴身秘书”。 起初的工作确实是些翻译稿件、整理资料、代拟信函。她办事利落,字也写得漂亮,戴笠挺满意。可接下来的安排,就不是普通秘书该沾手的了——帮他收拾住所,管理私人物品,甚至半夜被叫去办公室“谈事”。 军统局里流言蜚语本就多,戴笠的私生活从来不是清水清白的模样。 他身边的女人不少,有的是特务、有的是护士,还有些干脆是特派的“交际对象”。 可余淑恒一出现,其他人都自动靠边站了。 局里很多人开始私下叫她“余夫人”,当然没人敢当面喊,毕竟戴笠那张脸,要是黑下来,可不是开玩笑的。 余淑恒不是没觉察出这个关系有点滑向边缘。 她开始回避戴笠的一些试探,比如有一次戴笠请她吃饭,她突然说自己跟表哥有婚约,还快定亲了。 按理说,这种话说出来,就算是留了条退路。 可戴笠听了之后,反倒笑了,扯出军统内部的条规来挡她的路。 他说局里规定未婚是基本要求,特别时期怕泄密,谁都不能轻易谈婚论嫁。“你这婚约啊,要不就退了吧。” 那天过后,余淑恒没再提婚约这事。 她明白,戴笠这种人,一旦盯上了,就不是“想不想”的事,而是“有没有办法绕开”。 她不想和他撕破脸,但也不愿完全屈服,于是选择了最聪明的方式:暂时妥协,慢慢找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她是戴笠身边待得最久的“贴身女伴”之一。 戴笠对她的照顾远超其他人,买首饰、送洋装、安排住处,样样不落。 最荒唐的是,他甚至给自己取了个内部化名,叫“余龙”。局里人都知道,“余”是她,“龙”是他自比“龙潜渊底”的意思。等于公开承认,她就是自己的人。 可人心是变的。 余淑恒看得越清楚,越明白自己在戴笠心里其实不过是“暂时重要”。 她见过太多女人,在他身边不过几个月就被安排走了,连句正式道别都没有。 有个女特务,跟了戴笠一年,自觉情分已深,竟然当着众人面喊他“戴先生”,结果第二天就被调去成都,连人都不见了。 她不想等到那一天。 所以她开始盘算,不是怎样留在军统局,而是怎样从这局里脱身。 出国,是她想出来的最好办法。 她原本成绩就不错,家境虽普通,但戴笠愿意出钱,那申请留学也不算难事。她选的是美国,理由冠冕堂皇,说是想深造语言学,回来好继续报效国家。 戴笠起初没表态。 后来某天他心情不错,问她:“你真想去?”她点点头,他说:“去吧,你要真能飞出去,我给你铺路。” 他是那种极要面子的人,不愿让人觉得自己是被甩了,所以他亲手批了留学申请,还派人帮她联系学校,订好船票。 1941年,余淑恒登船那天,带着一只中号皮箱,穿着戴笠送的风衣,从码头走了上去。 她回头看了重庆江面一眼,转身离开了。 走之后很久,局里才有人陆续从美国那边带回消息,说她在那里认识了个军官,是华裔美国人,两人感情不错。 有人故意把这消息传给戴笠,想看他反应。 戴笠确实有一瞬间的动怒。 他说过一句狠话:“养了她这么久,跑去给别人当老婆?我干脆停了她全部供款。”可最终也没真动手。 他把那张命令单搁在办公桌上,抽了根烟,烧了它。 余淑恒再没回来,哪怕后来戴笠死讯传到海外,她也没公开表态。 有人说她嫁了,有人说她去了纽约教书,也有人说她彻底改名换姓,过上新生活。 谁也不知道真假。就像她离开时的背影,干净利落,不留痕迹。 戴笠那时候常说一句话:“人,得懂规矩。”可这世界不是人人都按规矩走,有的人,是在规矩里活着,也在规矩外逃出生天。 她就是这样的人。
1938年,41岁戴笠借口加班,把秘书余淑衡,带到了卧房,戴笠递给她一杯咖啡:“
戴梦维丽丽
2025-08-05 04:53:35
0
阅读: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