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的寿命只有100亿年,如今已经活了46亿年,还剩下50亿年的寿命,但你别高兴太早,实际上,它留给人类的时间仅仅只有10亿年。 小区门口的修鞋摊老李,每天中午都要挪到树荫下。 他总说,这十年的太阳跟以前不一样,九十年代在街头修鞋,中午晒着也能忍,现在没树荫就得脱层皮。 其实不只是老李的感觉。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观测数据显示,2024 年太阳表面的活动区面积比 2019 年增加了 23%,抛射的高能粒子流强度也创了近三十年新高。 科学家在论文里写,这可能是太阳 “中年阶段” 的正常波动,但长期来看,它的 “脾气” 只会越来越急。 太阳总共能活 100 亿年,现在 46 亿岁,按说还有 50 亿年好活。 但北京天文馆的张教授在科普讲座里算过一笔账:太阳每过 10 亿年,亮度就会增加 10%。 这 10% 听着不多,却足以让地球的平衡被打破 —— 就像给一个刚好维持恒温的房间,慢慢把暖气调高,总有一天会热到让人待不住。 这种 “亮度递增” 不是瞎猜的。 天文学家观察过一颗叫 HD 82943 的恒星,它跟太阳很像,只是年龄大了 10 亿岁。 观测发现,它的行星表面已经没有液态水,大气层里全是被蒸发的氢,就像被晒干的果脯。 地球会走同样的路吗? 美国加州大学的模拟实验显示,10 亿年后,地球赤道地区的正午温度可能超过 70 摄氏度。 那时候,亚马逊雨林早就成了沙漠,海洋蒸发的水蒸气在高空形成厚厚的云层,反而把热量锁在地表,跟现在金星的状况有点像 —— 只不过过程会慢得多。 历史上其实有过类似的 “热身”。 5600 万年前的古新世 - 始新世极热事件,地球温度在几千年里升高了 5-8 摄氏度,导致 30% 的海洋生物灭绝。 科学家分析岩层里的碳同位素发现,当时的温室效应主要来自火山活动,而未来太阳升温的影响,会比那次强上百倍,持续时间也会长千万倍。 人类当然不会坐着等。 2025 年,中国 “夸父三号” 太阳探测器升空,它携带的紫外成像仪能更精细地捕捉太阳耀斑的爆发规律。 项目组的工程师说,搞清楚这些规律,才能更精准地预测太阳未来的 “亮度曲线”,就像给病人做长期体检,早知道趋势才能早做打算。 往远了想,移民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但最近发现的那颗 “超级地球” TOI-700e,虽然处在宜居带,离地球却有 100 光年。 按现在最快的航天器速度,要飞 150 万年才能到。 有人算过,就算用核聚变推进,也得飞 200 年,这意味着路上要传几十代人,还得解决食物、辐射这些问题,想想就头大。 也有更 “接地气” 的办法。 比如在近地轨道部署反光膜,把一部分太阳光挡回去。 欧洲航天局的 “遮阳伞计划” 算了笔账:需要部署约 500 万平方公里的反光材料,差不多是两个新疆那么大。 这些材料得能抵抗太阳风的侵蚀,还得精准定位,难度不亚于在太空中搭一座万里长城。 倒是有个冷门研究挺有意思。 这颗恒星能活 8 万亿年,比太阳长寿多了。 只是它离地球 40 光年,现在的技术连派人去探测都做不到,更别说移民了。 小区里的孩子们听不懂这些。 他们放学后在阳光下追跑,汗流浃背也不觉得累。 老李看着他们,手里的锥子敲得笃笃响:“管它 10 亿年还是 50 亿年,我这修鞋摊能撑到退休就不错了。 其实科学家也说,10 亿年里,人类文明说不定能进化出现在想象不到的能力。 就像 1 万年前的智人,绝不会想到后代能造出探测器去看太阳的模样。 只是眼下,太阳还在天天升起,老李的修鞋摊也还在树荫下,日子就这么过着。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这下谁还分的清我和爱因斯坦
【11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