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终于击中了要害点?法新社爆出猛料:2025年中国船厂新接订单量暴跌68%,全球市场份额从去年的75%骤降至56%,韩国则抓住机会崛起,市场份额从14%飙升至30%。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2025年刚开年,全球造船业就迎来一场地震,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船厂还以5000万载重吨的新接订单量稳占全球75%市场份额,可到了2025年,订单量竟暴跌68%,仅剩1600万载重吨。 3400万吨订单瞬间蒸发,按每吨造价1000美元计算,直接损失340亿美元,工厂停工、工人失业,产业链上下游一片哀鸿。 这场风暴的源头,直指美国2025年1月15日出台的一项政策,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宣布,中国建造的船舶若停靠美国港口,每艘需缴纳150万美元费用。 消息一出,全球航运市场瞬间炸锅。中国船舶占全球市场的75%,这意味着绝大多数远洋货轮都可能被“一刀切”收割。 一艘30万吨散货船若每年停靠美国8次,成本激增1200万美元,相当于多掏一艘小型船舶的造价,马士基、中远海运等巨头公开抱怨运营成本暴涨20%,利润空间被挤压殆尽。 尽管美国在4月10日迫于国际压力下调了部分费用并豁免特定航线,但政策杀伤力已无法挽回。 航运公司纷纷调整策略:绕开美国港口、转投东南亚或欧洲码头,甚至通过外交渠道寻求缓冲。更讽刺的是,美国自家造船业早已衰落,根本无法承接转移的订单,最终便宜了韩国,后者市场份额从14%飙升至30%,现代重工、大宇造船等企业加班加点抢单,LNG船订单甚至翻了两番。 这场博弈远非单纯的贸易摩擦,而是美国试图重构全球海运规则的霸权行动。 特朗普政府模仿1651年英国《航海条例》的逻辑,通过抬高中国船舶准入成本,倒逼全球订单流向盟友,同时掩盖美国产业空心化的窘境。 但政策设计存在致命漏洞:美国造船业仅占全球1%份额,军舰订单已挤占全部产能,民用船交付周期长达十年,成本更是中国的三倍,所谓“重振美国造船业”的口号,不过是政治表演。 对中国而言,短期阵痛背后暴露了“大而不强”的隐忧,尽管中国造船量全球第一,但高端市场仍依赖韩国技术,如LNG船的绝缘箱曾长期受制于法国。 美国政策恰似一记警钟,倒逼中国加速转型,中船集团已投入50亿研发新能源船舶,704所业务逆势增长35%。 地缘政治风险叠加技术壁垒,中国造船业必须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才能在脱碳化、智能化的未来竞争中守住话语权。 全球供应链的连锁反应更值得警惕,美国港口新规推高了全球贸易成本,航运公司被迫延长旧船服役年限或推迟新船采购,进一步抑制造船需求。 丹麦船舶融资公司报告显示,2025年新造船市场供需失衡,运费可能暴跌至正常水平以下,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策略,最终伤害的是全球贸易的毛细血管。 这场订单暴跌风暴,是贸易保护主义与全球化博弈的缩影,美国试图用行政手段扭曲市场,却低估了产业链的韧性;中国遭遇重击,却也撕开了产业升级的突破口。 当韩国趁机崛起、欧洲港口吞吐量激增时,谁才是这场博弈的真正赢家?或许答案藏在读者的洞察中,你认为中国造船业能否在高端领域逆风翻盘?美国政策会否引发更广泛的贸易反噬?评论区等你的高见。 官方信源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2024年全球造船市场数据 法新社,《特朗普政策致中国造船订单暴跌68%》,2025年7月15日 新华社,《全球航运业变革浪潮》,2025年6月20日 丹麦船舶融资公司,《2025年航运市场回顾》,2025年5月21日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政策公告,2025年1月15日
特朗普终于击中了要害点?法新社爆出猛料:2025年中国船厂新接订单量暴跌68%,
猫猫背茹茹
2025-08-05 00:10:2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