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的北京街头,昔日清朝“铁帽子王”晏森正奋力拉着黄包车,健壮的身影在人群中穿梭。作为努尔哈赤嫡系子孙、八大铁帽子王后代,晏森1910年继承爵位,却在辛亥革命后失去一切,仅做了一年王爷便沦为平民。 主要信源:(京报网——“网红”34号车夫,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清朝灭亡那会儿,曾经高高在上的皇室成员命运天翻地覆。 六岁退位的溥仪成了最显眼的落难皇帝,等他懂事以后才明白自己身份有多难堪。 按他自己的话说,退位当天大殿里冷得发慌,大臣们低头不吭声,他感觉自己就像件退回来的包裹。 其他王爷贝勒们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儿去,以前出行前呼后拥,现在街边卖糖葫芦的都敢直接喊他们"爷几个"。 有些皇亲国戚走投无路开始变卖祖产。 有位王爷把祖传的翡翠鼻烟壶送进当铺,换的钱还不够买半个月米面。 还有人硬撑着穿打补丁的蟒袍出门,跟邻居吹嘘宫里事务繁忙,实际家里都揭不开锅了。 溥仪本人也是起落不定,先被张勋哄着搞复辟,十二天就垮台。 后来被日本人弄到东北当傀儡皇帝,他心里明白自己就是个提线木偶,可为了填饱肚子也只好装糊涂。 有些老臣们更滑稽,天天聚茶馆密谋"反攻紫禁城",连胡同巡警都懒得理这些空想家。 1910年的北京城里,十四岁的晏森跪在克勤郡王府祠堂接过册宝,成了第十二代铁帽子王。 据《八旗通志》记载,克勤郡王这支源于努尔哈赤次子的长子,代代世袭的"铁帽子"特权让王府占地三十余亩。 少年晏森的日子真比《红楼梦》还奢华,睡到日上三竿才起,丫鬟端着银盆伺候梳洗。 上午跟着先生念几句《论语》,下午就跑琉璃厂淘古玩。 账房每月从内务府支取上千两白银,足够他在戏园子里包场捧角儿。 这般富贵日子就过了两年。 1912年初春隆裕太后退位诏书颁下时,晏森正在琉璃厂看鼻烟壶。 太监慌慌张张跑来禀报:"爷,往后俸禄断了!" 少年王爷手里的珐琅壶摔得粉碎,那是他刚花八十两银子买来的。 没了朝廷供养,八旗子弟各自谋生。 有人倒卖祖传字画,有人给外国洋行当差。 可十六岁的晏森出手就是大手笔,把整座克勤郡王府作价十万大洋卖给民国总理熊希龄。 这笔钱相当于当时北平二百套四合院的价码,竟被他在半年内挥霍干净。 转眼到了1925年开春。衣衫褴褛的晏森蹲在祖坟前发呆,墓碑上"克勤郡王岳托"的金字早已斑驳。 昨天刚把坟地石雕卖给张学良,今天又来撬地宫找陪葬。 附近巡警举着警棍喝斥:"再挖就抓你蹲班房!" 这事儿还上了《申报》,标题刺眼得很:"前清郡王盗掘祖坟,官厅禁阻成奇闻"。 连长春的溥仪都听说了,派人送五百大洋接济这位堂叔。 谁知转眼晏森就包下八大胡同最红的姑娘,气得溥仪直跳脚:"谁都不准再帮他!" 1931年北平的夏日街头。 三十五岁的晏森脖子上挂着"1003"号布牌,弓着身子拉黄包车。 老百姓见了都指指点点,这事成了城里茶楼最火的谈资。 有次拉到东交民巷,法国领事认出这位前清郡王,特意多给两枚银元,当笑话到处说:"王爷当车夫,巴黎都没这等趣事!" 老舍先生笔下车夫的艰辛,晏森样样尝尽:三九寒天冻裂脚后跟,三伏酷暑背上晒脱皮。 可他倒挺乐观,收了工蹲茶馆门口啃烧饼,还跟同行吹牛:"想当年我家厨子做烧饼,都撒金箔粉的。" 1937年卢沟桥事变那夜,晏森蜷在破庙发高烧。 日本人得知他的身份,想弄去当傀儡撑场面。 这个当年挥金如土的败家子忽然挺直腰板:"我们祖上跟着皇太极打江山,没教过当汉奸!" 据街坊回忆,最后那些年常见他在天桥菜市捡烂菜叶。 1940年的寒风格外刺骨。 四十八岁的晏森冻僵在崇文门城墙根,身上盖着当车夫时的破褂子。 警察局的登记簿冷冰冰地写着:"无名男尸,年约五十,无亲属认领。" 这时候的长春伪满皇宫里,溥仪正穿着军装向关东军军官鞠躬行礼。 翻翻清史,晏森的命运就是整个清王朝的缩影。 那顶始于1636年的铁帽子,记载在《清史稿》里的最后五位王爷,平均只活三十六岁,全是吃喝嫖赌的行家。 复旦大学的现代人类学研究显示,爱新觉罗家族特有的C3b1a3a2基因标记,最终伴着街头冻饿而绝的结局划上句号。 当晏森咽气时,故宫里的龙椅积满灰尘,黄包车轮载着新青年驶向未知的年代。 那顶象征特权的铁帽子,终究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 对此您怎么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31年的北京街头,昔日清朝“铁帽子王”晏森正奋力拉着黄包车,健壮的身影在人群
素花淡草意悠
2025-08-04 23:55: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