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善来到北京,打算收回父亲购置的四合院,但住户拒不承认

猫猫背茹茹 2025-08-04 22:40:02

1991年,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善来到北京,打算收回父亲购置的四合院,但住户拒不承认,并要求每户赔偿几百万。无奈之下,杜维善只能求助相关部门,那杜维善最后有没有收回房产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北京东四胡同里那扇朱红大门的故事,得从一张泛黄的老房契说起,1991年春天,杜月笙的小儿子杜维善揣着这张纸找上门来,胡同里的老街坊才知道,这住了四十多年的院子原是当年上海滩大佬送给京剧名角孟小冬的宅子。 阳光透过门廊立柱上斑驳的“笙”字纹样,照在杜维善手里的地契上,纸页边缘已经脆得像秋风里的落叶,上面“民国三十六年”的墨迹却依然清晰可辨。 二十多户人家挤在院里,有晒被褥的大婶,有修自行车的大爷,孩子们在磨光的青石板上跳皮筋。 听说有人要收房子,大伙儿急了眼。要我们搬也行,但得照现在房价赔钱,算下来得掏出五千万。 杜维善站在门洞台阶上捏着房契发愣,身后律师小声提醒他:“住户手里有1985年发的私有产权证,法律上咱们不占优势。” 他父亲民国三十七年真金白银买的四合院,图纸上写得清楚,正屋三间带西式壁炉,东西厢房带玻璃花窗,后罩房还带个小花园。 可1950年孟小冬前脚去上海,亲弟弟孟学科后脚就把房子“自愿捐献”给了国家,档案里“捐献申请书”上的签名歪歪扭扭,和孟小冬戏单上的簪花小楷判若两人。 房管局档案里白纸黑字盖着红章,二十几户人家从五二年住到现在,家家都有政府发的租赁证。 街道干部说得实在:“您要收房,得法院判,可法院也得按国家政策办事啊。” 那年9月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书下来,法官引用的条文很直白,1956年公私合营时房产已收归国有,1985年房改后形成的产权关系受法律保护。 杜维善的律师团队翻遍档案,发现更早的1952年北京私房改造登记表上,这院子已经被归为“无主房产”,理由是“原主杜月笙系反动帮会头目,财产依法没收”。 这年秋天杜维善空着手回了上海,转头钻进福州路的博物馆,人们后来在新闻里看到,他陆陆续续捐了四千多枚古钱,从西域骆驼铜币到波斯金器,全是杜月笙早年从中亚捎回来的宝贝。 博物馆研究员清点时手都在抖,单是那批萨珊王朝金币就值十八个亿,够买下十条胡同的四合院。 有亲戚替他算账:“这些钱币值十几个亿,换套宅子绰绰有余。” 老人只是笑笑:“老宅住着烟火气,比锁在库房里强。”他私下对朋友说过另一层心思,当年杜月笙买这院子是为让孟小冬唱戏有个舒心地方,如今既不能物归原主,不如让这些文物替它延续文化血脉。 胡同里的日子照旧过着,2005年深秋,广告公司经理花映红顶着大风在8号院门口转悠。 这个听着孟小冬《搜孤救孤》录音带长大的戏迷,抵押了自己朝阳区的两套公寓,开始挨家挨户找住户谈判。 她比杜维善幸运,碰上北京旧城改造的时机,政府给的搬迁政策让七户人家陆续松了口。 最后一户搬走那天,工人们从阁楼扒出个樟木箱,里头有孟小冬的点翠头面和一沓泛黄的工尺谱,最底下还压着张杜月笙与梅兰芳在院里的合影,照片背面写着“壬辰年小雪,笙哥来听《游龙戏凤》”。 如今推门进院,倒座房墙上挂着孟小冬的剧照,西厢房摆着杜维善捐赠的古钱币复制品,正屋的八仙桌按老照片复原成当年名角们喝茶说戏的模样。 唯一没动的是门廊那根刻着“笙”字的立柱,修缮时工人问要不要重新上漆,花映红摆摆手:“留着吧,权当给往事打个记号。” 杜维善2014年回来参观时,盯着立柱看了很久,临走前突然对陪同的记者说:“父亲要是知道这院子最后变成戏迷们吊嗓子的地方,准保比拿回来还高兴。” 主要信源:(凤凰卫视——李菁:杜月笙之子欲要回北京老宅遇阻)

0 阅读:251

猜你喜欢

猫猫背茹茹

猫猫背茹茹

猫猫背茹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