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75年后,20万越南难民逃进香港,香港全部接收了,给了他们香港身份,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8-04 19:14:07

[太阳]1975年后,20万越南难民逃进香港,香港全部接收了,给了他们香港身份,听说他们的后裔有些成了“香港废青”,“港独”,当年越南难民住在难民营里,每天衣食无忧,就知道生孩子,难民营内生育率奇高。 (参考资料:2000-06-20 光明日报——越南难民在香港消失) 当2000年6月1日零点的钟声敲响,香港望后石越南难民中心那扇沉重的铁闸,终于挂上了“关闭”的牌子,对香港来说,这扇门一关,一段持续了整整25年、烧掉超过87亿港元的历史,总算翻篇了。 可对于营中最后那1400多名拿到香港居留权的越南人,这扇门的关闭,却推开了另一扇门,门后是好是坏,谁也说不准。 他们一夜之间从“难民”变成了“香港居民”,但等着他们的,到底是梦想中的新生,还是一场更难打的硬仗? 这个结结实实困扰了香港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故事,得从1975年说起,那一年,一艘丹麦货轮载着三千多名越南人来到香港,拉开了难民潮的序幕。 谁知四年后,在日内瓦的联合国会议上,英国政府大手一挥,替香港签了个协议,让这片弹丸之地成了“第一收容港”,承诺来者不拒,自那以后,香港前前后后收了超过22万越南人。 这些人,被官方清晰地划成两类,一类是1988年之前抵港,或是后来被确认为真难民的“越南难民”;另一类则是在那之后来的,没拿到难民身份,只能算“越南船民”。 不管是什么名头,他们都一起挤在政府建的难民营里,他们的命运,也成了香港社会一个沉重又敏感的话题。 时代变了,香港从1995年开始逐步遣返,到1998年,干脆利落地取消了“第一收容港”的身份。 可历史这东西,总会留下些甩不掉的尾巴,最后这1400多人,情况复杂,既没法遣返,也没别的国家肯要,成了个老大难问题,最终,特区政府拍板:别折腾了,就地安置,给他们身份,让他们融入香港。 在政府看来,这算是个一了百了的最终方案。为了让这批新居民能站稳脚跟,政府也确实拿出了诚意,超过九成的人搬出难民营时,都领到了一笔几千到一万多港元不等的一次性搬迁津贴,光这一项就花了310万。 政府还承诺,之后每年会继续提供总共约1000万港元的生活补助,这笔钱虽然只有管难民营时开销的一半,但也是真金白银。 房屋署也表态,这些人只要符合条件,就能跟香港市民一样排队申请公屋,特别困难的还能领社会救济。 可政府的算盘打得再好,也架不住现实的耳光响亮,离开了难民营里免费吃住看病的庇护,他们马上就要面对香港高得吓人的生活成本。 这1400多人里,大多数人没什么专业技能,能找到工作的劳动力也就三分之一,一想到往后要自食其力,每个人心里都五味杂陈。 这种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心态,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2000年5月31日,望后石难民营迎来了最后的黄昏,下午四点,管理营地的明爱中心和民安队开始交接。 晚上八点,联合国驻港难民专员费启仁先生亲自到场,他感谢香港政府多年的照顾,并亲手把香港身份证发给他们,鼓励他们凭着这张证件去闯世界,费启仁相信,万一他们将来有困难,香港的志愿团体和政府肯定会帮忙。 午夜零点,关闭仪式简单而庄重,四名香港民安队员和四名联合国雇佣的尼泊尔士兵,迈着正步完成交接,随着大闸挂上告示,营内所有服务终止,一个时代就此剧终。 望后石的关闭,为香港一段纠缠了25年的复杂历史,画上了一个清晰的句号。

0 阅读:65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