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向全球宣布:又一张国家名片诞生!该技术全世界只有中国拥有! 在能源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传统核能面临资源限制和废料处理的难题,这项新技术却提供了新路径。它究竟有何独特之处,能让中国独占鳌头?下面我们一步步剖析。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开展熔盐反应堆实验,使用铀燃料进行测试,但因材料腐蚀和经济因素中止项目。 印度随后启动钍燃料研究,在实验室模拟循环,却因设计复杂进展缓慢。日本和欧洲机构也投入类似工作,共享数据绘制方案,但资金分散和技术障碍导致停滞。 中国科学院从2011年起推进钍基熔盐堆项目,组建团队专注关键技术。 他们选定甘肃武威戈壁作为基地,逐步解决材料耐腐蚀和系统集成问题。团队联合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开发国产部件,如熔盐泵,确保自主化。 经过十四年努力,攻克600多项难题,包括燃料纯化和泵体设计。 这为后续突破奠定基础。 这项技术核心在于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热功率2兆瓦,使用钍232作为燃料。 钍资源在中国西北沙漠丰富,储量达百万吨级,远超铀。 与传统铀堆不同,它采用熔盐传热,温度可达700摄氏度,发电效率提升50%。 废料半衰期仅300年,处理相对简单。 2023年10月11日实现首次临界,2024年6月17日达到满功率运行。 2024年10月完成在线加燃料,2025年4月实现连续稳定运行,并进行加钍实验。 这标志全球首座此类装置投入实际操作。 美国虽有早期实验,但未采用钍循环,后续仅限于报告。 印度和日本项目仍停留在模型阶段。 中国团队通过自主创新,确保泵体和管道耐用,燃料循环高效。 这不仅解决能源自给,还减少碳排放,推动资源利用。 相比传统堆,它风险较低,适用于多种场景。 实验堆稳定运行后,团队计划验证燃料循环和安全参数。 预计十年内推进商用化。 2025年启动10兆瓦小型模块化研究堆建设,2030年实现运行。 这可应用于月球或火星基地供电。
为何全世界教科书,不介绍第三次工业革命?因为很多人不愿承认一个事实,世界上完成第
【110评论】【1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