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陕西一男子趁妻子下地劳动时,把自家84只羊、1头骡子悄悄赶走,妻子、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04 18:16:37

1984年,陕西一男子趁妻子下地劳动时,把自家84只羊、1头骡子悄悄赶走,妻子、女儿哭喊着苦苦哀求:“这可是咱全家的命根子啊!”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毛乌素沙地的边缘,有个叫海子梁的地方,曾经黄沙蔽日,风像刀子一样刮过人的脸,1952年,石光银就在这里出生,他从小就知道,沙子不是孩子们玩耍的细沙,而是能让人无家可归的灾难,他的童年,从来没有安稳过,村里人常年与风沙为伴,种下的庄稼年年被埋,房子盖了又塌,日子穷得像干裂的土地。   七岁那年,石光银和伙伴一起放羊,他记得那天风起得特别突然,羊群四散奔逃,他被风卷着跑了好远,最后在内蒙古的牧民家中醒来,而那个与他一同放羊的孩子,再也没有回来,这次经历在他心里埋下了一根刺,从那以后,他心里一直有个念头:总有一天,要把这片沙地收拾住。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他成了村里的生产队队长,那时候什么都缺,靠人一锹一锹地在风口上挖坑种树,他带着乡亲们干了三年,硬是在干沙地里种活了一大片树,海子梁第一次有了些绿色,大家看到了希望,但石光银明白,这只是开始,沙子还远远没有被制服。   到了八十年代初,国家出台政策,鼓励个人承包荒地治理荒沙,石光银那时在乡农场当场长,月薪不高,但日子还算稳定,可他一听说可以自己搞治沙,心里的那团火又烧了起来,他辞掉了工作,回到沙地,开始筹划一场更大的行动。   启动资金成了第一道难关,他家当时唯一的财产,就是那八十四只羊和一头骡子,别人眼里的命根子,成了他眼中的“开局筹码”,他一个人把它们卖了,又和村里几户人家凑了点钱,成立了一个小小的治沙队,承包了三千亩荒地。   他们选了耐旱的树种,像沙柳和杨树,开始一棵棵往沙地里栽,没有房子住,就搭窝棚;没有干净水喝,就在沙坑里滤水,一年下来,树苗居然活了大半,大家的信心也跟着涨了,这是石光银第一次真正感觉到,沙地不是打不赢的仗。   可真正的硬仗,才刚刚开始,他盯上了“狼窝沙”这块地,六千多亩,全是风口上的流沙,连当地林场都不敢碰,他带着上百人扎进去,从春干到秋,又从秋干到春,第一年种下的树,几场风就全刮没了,第二年再种,活下来的更少,不少人灰了心,离开了,他咬着牙,硬是没退。   他开始到处请教技术员,还带着人跑到外地学经验,最后,他学到了一个办法:用麦草在沙地上编出一个个格子,先稳住沙,再栽树,1988年,他们按照这个办法,重新开干,这回,树苗的成活率一下子冲到了九成以上,那片曾被称为“鬼地”的地方,终于冒出了成片的绿芽。   他知道,光治住沙还不够,还得让人留得下来,过得好,他在沙地边上建起了学校,让娃娃们能读书识字,他还把几十户贫困户从山里搬到林场附近,盖了新房子,分了地,他自己垫钱修了一条通村的砂石路,三十五公里,把村子和外面世界连在了一起。   他从不只是想种几棵树,他想的是,怎么把这片地方变成大家能扎根的家园,他成立了公司,搞“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带着乡亲们一起干,林场里养牛养羊,搞育苗、建厂,还种起了辣椒园,生态慢慢改善,收入也跟着涨了起来,曾经的沙窝子,慢慢变成了聚宝盆。   但命运没有因此放他一马,2008年,他的儿子在调运树苗的路上出了车祸,再也没回来,那是他最难的一年,他埋了儿子,第三天又出现在林场,他说,儿子是为了这些树走的,他不能停。   后来,他的孙子石健阳学了林业专业,回到林场接棒,这孩子从小跟着爷爷种树,知道这份事业的分量,他开始引进新的树种,还搞起了立体种植的方法,种花草、种果树,让沙地不光绿,还能产出经济效益,他说,要让这片地不只是站得住人,还要养得活人。   几十年下来,石光银带领乡亲们治理了二十五万多亩沙地,卫星图上,毛乌素沙地的边缘,那些曾经一望无际的黄沙地,已经被一格格绿色取代,流动沙丘不见了,黑土在绿荫下慢慢形成,村里人均收入破万,孩子们有书读,有活干,有盼头。   他曾说,人要是连沙都治不了,还谈什么脱贫致富?沙治住了,水稳了,地能种了,人才不会逃,如今,他七十多岁了,腿脚不利索,却还天天在林场转,他随身带着望远镜和小本子,记下每一棵新树的成长情况,他说,他这辈子只干了一件事,就是不让沙子再欺负人。   信息来源:全国人大网——石光银:沙海里筑牢“绿色长城”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