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许世友要求163师师长边贵祥放了越南1000多俘虏,不料,边贵祥竟然直接拒绝:撤职也好,坐牢也好,但是释放俘虏这件事,没门! 边贵祥是河北香河人,1928年出生在农村家庭。1944年他16岁加入八路军,从基层战士起步。抗日时期,他参与过多次作战,左眼在一次战斗中受伤,从此成了独眼军人,但这没影响他的斗志。解放战争阶段,他从排长升到营长,经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指挥部队攻克敌方阵地,积累了实战经验。 1950年代,他加入抗美援朝行列,担任团级职务,率领士兵在严寒环境中阻击敌军进攻,多次完成防御任务。 1960年代末,他作为军事顾问去越南,帮助当地部队训练,亲身了解越军游击战术和地形利用方式。这些经历让他对对手的作战风格了如指掌。 到1970年代,他升任163师师长,负责部队整训和边境防务。整个军旅生涯,他始终注重实战训练,从不放松对士兵的要求。他的履历显示出一步步从普通战士成长为高级指挥员的过程,靠的是战场积累和对军事的钻研。 中越边境冲突爆发于1979年2月,中国军队发起自卫反击,目的是惩戒越方入侵行为。163师隶属55军,在广西方向担任主攻任务,目标直指谅山地区。 战斗初期,部队推进迅速,俘获大量越军士兵,数量超过一千人。这些俘虏包括越军正规部队成员,许多人有游击作战背景。 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下达命令,要求释放这些俘虏,主要原因是后勤负担过重,押送过程复杂,还能为后期撤军谈判增加有利条件。 这种做法符合优待俘虏的政策,也曾在以往战争中证明有效。但边贵祥基于战场实际情况,选择了拒绝执行。他认为释放俘虏存在重大风险,因为这些人在被俘期间表现不配合,有的试图反抗或破坏,还有的利用机会传递情报。 更重要的是,越军擅长丛林战和伪装,如果放回,他们很可能快速重组,重返前线,对中方部队造成威胁。这不是简单的情绪决定,而是源于他对越军战术的深入了解。 他曾在越南顾问时期观察到,越军如何在阵地设置陷阱,如何假扮平民发起袭击,这些经验让他警觉当前形势。战场上已经发生过类似事件,越军伪装成民众接近中方阵地,导致士兵伤亡。 如果贸然释放,可能会让前线付出更多代价。边贵祥的态度坚定,表示即使面临处分,也坚持不放人。 他向上级提交报告,详细列出俘虏行为和潜在危险,最终上级同意保留俘虏。这次决定体现了战场指挥的灵活性,避免了可能的风险。整个过程突出边贵祥对战局的判断力,他不是一味服从,而是结合实际做出选择,确保部队安全。 战役推进中,163师发挥关键作用。他们从同登地区突破,逐步攻占谅山周边高地。谅山是越北重镇,地形复杂,山峦起伏,便于防守。 部队在炮火支援下,步步推进,歼灭越军多个师级单位。一次意外事件是部队在雾中越过奇穷河,这让越方误判中方意图,匆忙调动兵力防御首都方向,实际为中方创造了战略优势。 整个高谅战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歼灭敌方前锋,第二阶段直取谅山。中国军队共投入多个军,约55万人,装备包括坦克和火炮,但面对越军顽强抵抗,仍需付出努力。163师在主攻谅山时,使用火力压制,将城市部分建筑摧毁,迫使越军守备力量瓦解。 战役历时不到一个月,中方达成控制越北关键区域的目标,然后主动撤军,但带走了三样东西:越方基础设施的破坏痕迹、大量俘虏作为谈判筹码,以及边境安全的警示。这让越方国力消耗巨大,多年难以恢复。 撤军后,中越开始战俘交换,中方持有大批越军俘虏,确保交换过程顺利,许多中方被俘人员得以返回。这证明了保留俘虏的正确性,避免了单方面损失。边贵祥的决定在其中起到作用,如果当时释放,后果可能更糟。
1979年,许世友要求163师师长边贵祥放了越南1000多俘虏,不料,边贵祥竟然
暖阳温暖人心
2025-08-04 15:49:56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