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反击战前夕,战云密布,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却接到调令,前往武汉军

瀚霖学史本人 2025-08-04 13:58:34

1979年,对越反击战前夕,战云密布,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却接到调令,前往武汉军区任职,无缘参战,心中满是悲愤。然而,当他得知儿子、女儿和怀孕的儿媳都奔赴前线时,他欣慰地说:“我没参战,可我们家有三个半人参战,甚慰。”

王必成这人,出生在1912年的湖北麻城,那地方穷得叮当响,他家是典型的农民出身,从小没啥好日子过。 只在私塾念了两年书,就得帮家里干活,十四岁那年就开始掺和农民运动,后来直接投身红军。从最底层的传令兵干起,一步步爬上来,靠的是实打实的战绩。 在抗日和解放战争那些年,他带兵打仗特别猛,得了“王老虎”的外号。尤其在孟良崮战役里,他负责围歼国民党第七十四师,那仗打得干净利落,立了大功。 他长期在粟裕手下做事,和叶飞、陶勇他们仨并称华东野战军的“三虎将”。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当浙江军区司令员,又去志愿军第九兵团当副司令员,1955年授中将军衔。 这辈子他没少为国家出力,经历了抗日、解放、抗美援朝这些大仗,哪次不是冲在前头。到了1970年代,他调到昆明军区当司令员,还兼着云南省委的职务,管着边防事务。 1977年他进了中央军委,当委员。总之,这人的一生就是一部军旅史,从泥巴腿子变成将军,靠的就是对事业的忠诚和实际贡献。

说到1979年那件事,对越自卫反击战前,中越关系已经闹得很僵,边境上小冲突不断升级。昆明军区作为西线主力,王必成负责筹划作战方案,部队集结、后勤准备啥的都得他把关。 中央军委突然下调令,让他去武汉军区换杨得志过来指挥。这换帅的时机太敏感了,王必成自然觉得遗憾,毕竟他一辈子打仗,这次却得离开战场。 调走后,他得知儿子、女儿和怀孕的儿媳都去了前线,这让他有点安慰。儿子和女儿主动报名上前线,儿媳怀着三个月的身孕还坚持去后方支援。 家里人这样顶上,让他觉得家族在为国家出力。他说过“我们家有三个半人参战”,这“半”指的就是儿媳肚子里的孩子。 儿子和女儿在前线干得不错,后来还得了三等功,儿媳在后方帮忙也没耽误。整个家庭就这样参与了那场战争,体现了军人的家国担当。 王必成调到武汉军区后,继续干他的本职工作,没耽误部队建设。那场反击战,西线由杨得志指挥,昆明军区部队打得有声有色,王必成虽然没在现场,但他的前期准备功劳不小。 战后,部队回防,他也去视察过,检查恢复情况。家人参战的事,在军区里传为佳话,大家都觉得这家子真有骨气。

王必成不是光会打仗,他对部队管理和人才培养也下过功夫。1980年,他从武汉军区转到军事科学院当副院长,那时候他负责指导研究项目,帮助年轻军官学习战术和战略。 退休后,他住在南京,生活挺朴素的,给家人定了规矩,比如不许用公车、不许搞特殊化啥的。他的女儿王素艳后来当了少将,继续在军队干,继承了老爸的作风。 王必成1989年3月13日在南京去世,77岁,安葬在茅山新四军纪念馆。2012年是他诞辰100周年,好多地方办了纪念活动,缅怀他的事迹。 从早年的农民运动到后来的军旅生涯,他一直保持着那种接地气的作风,没啥架子。像在孟良崮战役,他带兵围歼敌军,战术用得准,损失小效果大。 在抗美援朝时,他当志愿军第九兵团副司令员,负责后勤和作战协调,帮部队渡过难关。到了昆明军区,他管着云南边防,处理中越关系那些事,积累了不少经验。 调任武汉军区,虽然错过反击战,但他没闲着,继续抓部队训练和建设。军事科学院那几年,他推动了不少项目,培养出一批人才,对军队现代化有贡献。 退休生活简单,他不爱张扬,家人也低调。王素艳当少将后,在军队里干得稳当,没丢老爸的脸。整个一生,他从穷小子到将军,靠的是实干,没走弯路。 1979年那事,虽然遗憾,但家人参战补上了,这点让他欣慰。战后表彰,儿子女儿得功,他肯定觉得值了。纪念活动时,大家回顾他的贡献,都说这人活得有价值。

0 阅读:70

猜你喜欢

瀚霖学史本人

瀚霖学史本人

诉说古今历史,以古为镜,知兴替,学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