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在俄军11万大军围攻红军城,尖兵已经冲入红军城内部,随时可能拿下这个乌东最为重要的堡垒城市时,美国白宫发布了2025年战场上乌克兰与俄罗斯的战损比。 当俄军围攻乌东重镇“红军城”,尖兵已进入城内,乌军面临崩塌边缘,此时白宫数据却宣称俄罗斯损失14人才打死一个乌克兰士兵,这数据很难令人信服。 如今俄军气势如虹,连续夺城推进,乌军却士气低落、逃兵激增,每天苦守、苦撑,这种前线态势根本不符合那幅“乌克兰轻取胜利”的图景。 根据CSIS等西方智库评估,截至2025年夏,俄军伤亡总数可能突破100万,死亡人员达25万人以上,装甲车辆和坦克损失高达千辆,甚至以武器损失对比,俄军装备损伤远大于乌军,比例介于2:1至5:1之间。 俄罗斯推进速度更是低得惊人,自2024年底起,俄军推进幅度每日仅为几十至一百多米,远低于一战中欧洲战场的平均速度,这说明前线推进高度依赖人海战术、消耗换地。 乌军虽承受重大损失,但补给线、援助体系尚存,防御工事坚固,加上无人机、反炮兵系统的有效支撑,使得他们能在关键战线持续防守。 乌军出于防御性态势,其战略焦点是消耗对手并拖延时间,而非冲锋陷阵换领地,因此即便伤亡持续,战线仍在维持,这与“乌军轻松打赢”的印象严重不符,并未验证白宫那个14:1的数据逻辑。 无论是乌方还是美方媒体,常常倾向淡化自身损失、放大俄军伤亡,以维持国内支持、制造西方援乌“有效”的印象。 白宫释放这样一个比例过悬殊的数据,很可能正服务于三方面目的:掩盖乌克兰真实面临即将战败或持续胶着的局面、为继续向乌提供武器弹药争取美国国内舆论支持、提升西方盟友士气,让他们相信援助不是徒劳。 俄军若付出巨大代价,却换不来实质性夺地速度,那是失败的消耗战、乌军若不断损失,仍坚持防守,那说明他们尚有后盾与弹药支撑。 实战决胜因素更重要的是指挥能力、弹药储备、阵地组织和士气维系,这些都不像“14比1”那样简单。 白宫这次发布的数据并非基于战地交叉验证,而更像舆论操作工具,它不是为了帮助公众判断战争走势,而是为了塑造“援乌有效”的表象。 但真正判断战争胜负,不是看烈士数字,而是看前线形势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控制、援助能否送达、前线指挥是否执行力强。 如今乌军正急需西方迅速补给弹药和兵力调配,前线指挥直言支撑到极限。 如果按照美方“乌军损失少、俄军损失惨重”的描述,乌军应当气势如虹,可现实却是恰恰相反:乌军处境艰难,正在苦苦挣扎。 信息来源:中国日报网·乌车总司令:俄军集结11万重兵准备强攻乌东重镇波克罗夫斯克 中华网热点新闻 白宫发布乌俄战损比到底是为了什么
7月1日,在俄军11万大军围攻红军城,尖兵已经冲入红军城内部,随时可能拿下这个乌
治愈系萌主
2025-08-04 12:08:14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