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晋绥军200多名伤员在转移途中被日军突袭,日军残忍杀害所有伤员,女护士们也遭遇了极其残忍的折磨与致命暴行,196旅旅长姜玉贞得到消息后愤怒下令:“今后遇见日本伤兵一律就地处决,血要血偿,命要命还!”
在抗日战争最惨烈的岁月里,无数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侮的长城。
他们的名字,如饶国华、黄梅兴、姜玉贞,用生命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抗战篇章。
其中,姜玉贞将军率部死守山西原平,血战日寇,最终壮烈殉国的故事,尤为悲壮。
姜玉贞,1894年出生于山东菏泽一个贫苦农家。
他自幼丧父,由母亲含辛茹苦抚养长大。
童年的艰辛磨砺了他坚韧不屈的性格。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7岁的姜玉贞深受感召,萌生了参军报国的念头。
然而,母亲担忧独子安危,极力劝阻。
1913年,陕西招兵的消息传来,姜玉贞报国心切,瞒着母亲报了名。
面对母亲的泪眼和不舍,他虽心有不忍,但报国之志已坚。
他最终说服母亲,踏上了军旅生涯。
在军队中,姜玉贞吃苦耐劳,勤奋上进,从普通士兵一步步晋升。
他作战勇敢,治军严谨,深得上级赏识和士兵爱戴。
他虽官至旅长,却始终保持着朴素的作风。
他每月薪饷高达四百多大洋,但生活极其节俭,从不追求奢华。
他要求家人也勤俭持家,并每月从薪饷中拿出一部分,交给参谋长保管,专门用于接济军中困难的士兵或抚恤伤亡将士的家属。
姜玉贞与士兵同甘共苦,吃一样的饭,住一样的营房。
行军时,他常把自己的坐骑让给伤病员。
他早年肺部做过手术,参谋长多次劝他注意身体,他总是一笑置之:“习惯了,没事。”
他治下的196旅军纪严明,在驻地深受百姓敬重。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国难当头,姜玉贞义愤填膺,渴望上阵杀敌。
他深受共产党坚决抗日主张的影响,常对堂兄说:“若全国都有共产党那样的决心,日本鬼子早就被赶跑了!”
然而,他当时却被派去执行监视共产党活动的任务,内心十分苦闷。
不久,全面抗战的号角吹响,姜玉贞终于等到了为国效力的机会。
他奉命率领晋绥军第196旅开赴前线。
此时,他的家庭正经历巨大变故。
妻子刚刚病逝,家中只剩下年迈的母亲和三个年幼的孩子。
国难家殇交织,姜玉贞内心痛苦万分。
但面对母亲“家中有我,你安心杀敌”的嘱托,他毅然辞别老母幼子,在亡妻墓前洒泪告别,率部奔赴抗日前线。
1937年9月底,日军精锐板垣师团大举进攻山西,兵锋直指太原。
为掩护主力部队在忻口布防,争取宝贵时间,上级命令姜玉贞率196旅死守位于太原以北的原平镇,必须坚守七天!
原平,成了阻挡日军南下的关键屏障。
姜玉贞深知任务艰巨,但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命令。
他率领全旅官兵,在原平城外构筑工事,准备与日寇血战到底。
10月1日,日军开始猛攻原平。
196旅官兵在姜玉贞指挥下,依托简陋工事,浴血奋战。
日军凭借飞机、大炮的绝对优势,向原平倾泻着钢铁与火焰,阵地几度易手,双方反复争夺,战斗异常惨烈。
姜玉贞身先士卒,始终在最前线指挥。
他激励官兵:“弟兄们!身后就是太原,就是我们的父老乡亲!人在阵地在,誓与原平共存亡!”
在他的感召下,全旅官兵同仇敌忾,以血肉之躯抵挡着日军的疯狂进攻。
他们硬是顶住了日军一波又一波的猛攻,将敌人死死钉在原平城下,寸步难行。
七天!
整整七天!
196旅以巨大的牺牲,奇迹般地完成了坚守任务,为主力部队在忻口布防赢得了至关重要的时间。
然而,七天血战,196旅伤亡惨重,弹药将尽。
当接到撤退命令时,姜玉贞部已被日军重重包围。
10月8日凌晨,姜玉贞组织部队突围。
激战中,他不幸身负重伤,但仍坚持指挥。
最终,在掩护部队突围时,姜玉贞将军头部中弹,壮烈殉国,年仅43岁。
可恨的是,一个军官竟然用指挥刀砍下他的头颅,血淋淋地拎着走了。 战斗结束后,人们发现他的遗体时,他仍保持着战斗的姿态。
姜玉贞将军和196旅将士用生命和鲜血,在原平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他们的顽强阻击,为忻口战役的部署赢得了时间,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姜玉贞将军以身许国、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真实写照,他的英名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