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很有意思,针对这次中美瑞典谈判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他抱怨中国太

老阿七说史 2025-08-04 11:13:43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很有意思,针对这次中美瑞典谈判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他抱怨中国太强势,称美方连续退让了12步,中方还是不肯签字。 最近,中美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备受瞩目的谈判,彻底谈崩了?后续发展比剧本还精彩!美国财长贝森特,在7月30日公开“诉苦”,说美方“连续退让了12步”,中方却“强势”地不肯签字。 这话一出,瞬间引爆全球财经圈,但如果你熟悉前总统特朗普的“交易艺术”,再细品这“退让12步”的说法,是不是有种强烈的既视感扑面而来? 今天咱就深扒一下这背后浓浓的“特朗普式”谈判套路,和关税这张牌是怎么被重新抡起来的,先说说这次谈判为啥崩盘可能大。 核心矛盾还是关税!2025年6月初,特朗普政府时期对中国加征的、后来部分被拜登政府搁置或小幅削减的关税,突然被现任政府以“应对不公平贸易行为”和“保护关键产业”为由,大面积重新激活。 涉及商品范围广,从电子元器件到日用消费品,税率也调高了,中方反应迅速且强硬,商务部在6月10日宣布了对等反制措施,瞄准美国农产品、汽车和化工品。 双方贸易摩擦骤然升级,这才有了瑞典谈判想灭火的初衷,贝森特口中美方“退让的12步”,据知情官员透露,主要就集中在关税领域,比如提出可以阶段性、小范围地回调部分新增关税,或者延长某些商品的豁免期限。 这“退让12步”的戏剧性说法,简直把特朗普的经典谈判手法,“极限施压”和“高调邀功”,演绎得淋漓尽致。 复杂性在于,这种手法在2025年的背景下,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有点“水土不服”了。 想想特朗普时代,发条恫吓性推特,等市场恐慌、对手不安时,再抛出看似“让步”的条件,营造一种“我赢了,对手服软了”的叙事。 贝森特说“退让12步”,本质上也是想传递“美国已仁至义尽,中国得寸进尺”的信号,试图占据道德和舆论高地,把谈判失败的责任全推给中方。 这种操作的爆发性在于,它总能瞬间吸引眼球,制造话题,但较低的可预测性在于,中国不吃这套了! 中方谈判代表显然看穿了,所谓“退让”,大多是技术性调整或短期缓兵之计,核心的高关税壁垒和针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的打压措施,纹丝未动。 中国商务部的回应非常明确,要谈,美方必须拿出取消歧视性关税和制裁的“诚意”和“实质性行动”,而不是玩数字游戏。 特朗普谈判手法的另一个关键要素,是把关税纯粹当作政治筹码和经济武器,而非解决贸易失衡的工具。 2025年重启关税大战,背景很特殊,美国国内通胀虽较峰值回落,但压力仍在,中期选举临近政治压力增大。 试图在国内展示对华强硬姿态,但问题来了,时代变了! 经过几年的贸易战和全球供应链重塑,中国对美出口结构已有所调整,抗压能力增强。 同时,美国商界和消费者对关税的反感与日俱增,美国零售联合会,在2025年6月就多次发声,警告加征关税将推高物价、损害就业。 中方深知这一点,因此在谈判中异常坚定,要求的是“平等”和“相互尊重”,而不是在美方挥舞的大棒下乞求一点“施舍性”的关税回调。 贝森特的抱怨,恰恰暴露了美方策略的矛盾,既想用关税施压,又承受不起全面贸易对抗的代价,只好在“强硬”与“退让”之间摇摆,结果显得进退失据。 这次瑞典谈判的失败,以及贝森特极具“特朗普色彩”的“退让12步”言论,凸显了当前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一个核心困境,路径依赖的失效。 特朗普的恫吓式谈判和关税武器化,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氛围下,可能制造了短期波动甚至取得战术性“成果”(比如第一阶段协议),但其长期代价巨大(推高美国通胀、扰乱供应链、损害盟友关系),且严重透支了互信。 到了2025年,中方对这套“剧本”早已了然于胸,国内也做好了更充分的准备,美方若不能真正超越这种过时的“交易艺术”,转向更务实、基于规则和共同利益的对话,仅靠数着“退让了几步”来博取同情或施压,不仅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反而会加剧双方的战略误判。 让解决贸易争端的空间越来越窄,2025年中的民调也显示,多数美国民众和商界领袖,更希望看到稳定的经贸关系,而非持续对抗。 9月份的联合国大会和10月的APEC峰会,中美高层可能同台,关税问题必然绕不开,但指望很快解决? 只要美方不放弃将关税作为首要施压工具,不真正反思“特朗普式”对抗策略的局限性,谈判很容易再次陷入僵局。

0 阅读:0
老阿七说史

老阿七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