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一志愿军往阵地送弹药,可当他到达后,却发现干部全牺牲,而战士更是乱成一团,谁曾想,在这危急时刻,他却做出一惊人举动,而且还立了大功。 那天赵顺挑着两箱手榴弹,裤腿上全是泥,喘着粗气爬到346高地。刚露头就听见枪响跟哭喊混在一块儿,他心里咯噔一下——这不像平时部队打仗的动静。放下担子往工事里钻,脚底下踢到个钢盔,抬头一看,副连长趴在交通壕边,手里还攥着没发完的命令,胸口的血早冻成了黑紫色。 工事里的战士们像没头的苍蝇。有个十八九岁的新兵抱着枪哭,说班长刚牺牲在他跟前;两个老兵吵得脸红脖子粗,一个喊“冲出去拼了”,一个吼“等增援,别白白送死”。远处美军的坦克已经开始爬坡,履带碾过碎石的声音越来越近,炮弹在阵地前后炸开,土块子噼里啪啦往下掉。 赵顺抹了把脸上的汗,突然扯着嗓子喊:“都给我蹲下!”他的河北口音粗得像磨盘,战士们愣了愣,还真就停了吵。他指着那箱手榴弹:“民兵训练时都学过吧?扔之前先看风向,拉弦数三秒再甩!”又冲那两个吵架的老兵说:“你俩,一个带仨人去左边暗堡,机枪架高点;你,带俩人守右边战壕,捡地上的步枪,别让敌人抄后路!” 有人嘀咕:“你算老几啊?”赵顺没理,扯开棉袄,露出里面的民兵队长臂章——那玩意儿虽在部队不算数,可在老乡眼里比啥都实在。 “我送弹药跑这道儿八回了,哪块石头能藏人,哪条沟能躲炮弹,门儿清!”他扛起一箱手榴弹往暗堡挪,“信我的,就跟着干;不信,等会儿炮弹下来,谁也跑不了!” 美军的先头部队快到山腰时,赵顺喊了声“扔”。三十多颗手榴弹呼呼啦啦飞出去,在敌群里炸开,美军一下子懵了。 趁这空当,他又让人把没开封的迫击炮弹拆开,取出炸药包,裹上布条当爆破筒。有个新兵手抖得厉害,拆不开引信,赵顺接过来说:“别怕,就跟咱村里炸石头一个理,点着了往坦克履带底下塞。” 打了两个多钟头,阵地愣是没丢。等增援部队上来时,赵顺正蹲在工事里给伤员包扎,手上被弹片划了道口子,血顺着指缝滴在手榴弹箱上。带头的营长一看这阵仗,又听战士们七嘴八舌一说,当场拍他肩膀:“好小子,你这临时指挥官,比正经干部还顶用!” 后来团里给赵顺记了大功,颁发的奖状上写着“临危不乱,指挥有方”。他把奖状折成小块塞在贴身口袋里,跟人说:“哪是我有方啊,就是想着不能让副连长白死,不能让这些娃娃兵白白送命。” 送弹药的担子早被打烂了,他就用美军的钢盔当容器,继续往别的阵地送补给,只是从此肩上多了个习惯——总背着两颗手榴弹,说“万一再遇上没人指挥的光景,能顶一阵子”。 这事儿后来写进了团史。有人说赵顺是运气好,可那些跟着他守住阵地的战士都知道,那不是运气。 是他脑子里装着的“土办法”管用,是他那句“信我的,跟着干”里的实在劲儿,让慌乱中的人找到了主心骨。战场上的英雄,未必都是扛着大旗喊冲锋的,有时候就是个庄稼汉,凭着一股子“不能让弟兄们白死”的念想,干成了惊天动地的事。 赵顺后来退伍回了河北老家,种地时还总习惯性地往地头瞅,像在观察地形。有人问他当年怕不怕,他抽口旱烟说:“咋不怕? 可怕也得站着,你一软,身后的人就全完了。”这话听着朴实,却比啥豪言壮语都实在——这世上的勇气,往往就藏在“不能让身边人吃亏”的念想里。
1951年,一志愿军往阵地送弹药,可当他到达后,却发现干部全牺牲,而战士更是乱成
史海沉钩
2025-08-04 08:13: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