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张学良赞助给刘长春8000大洋,让他去往洛杉矶参加奥运会,当刘长春漂洋过海坐了22天邮轮到了赛场后才发现,其他运动员穿的都是专业跑鞋,而自己只有皮质运动鞋。 刘长春1909年出生在辽宁瓦房店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爱跑步,那时候东北的田野和街道成了他的训练场。1927年他考进东北大学体育系,学校环境不错,他每天练短跑,逐步提升速度。1929年,在沈阳的第14届华北运动会上,他一鸣惊人,100米跑出10.8秒,打破全国纪录,还在200米和400米项目上拿下好成绩。那时候他被大家叫作“北刘”,和南方的程金冠齐名,成了田径界的明星。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伪满洲国想拉他去代表他们参加奥运,他直接拒绝了。1932年5月,他在《大公报》上公开声明,自己是中国人,不会为伪政权效力。这事闹得挺大,他得赶紧离开东北,先去南京找中国奥委会,可政府没钱支持。他又跑到北京,见了张学良,讲了自己的情况。 张学良听了他的事,觉得这小伙子有骨气,就决定个人出钱,给了8000银元,让他去洛杉矶参赛。这笔钱够买船票和基本开销。刘长春7月8日从上海坐上威尔逊总统号邮轮,海上航行22天,7月29日才到美国。长途旅行让他挺累,船上没法好好训练,加上时差和饮食不适应,状态下滑。奥运开幕式上,他一个人举着中国旗帜入场,其他国家都是大队人马。比赛那天,气温高到39度,他先跑100米预赛,小组第五,时间11.1秒,没进决赛。200米也是第五,22.1秒。因为鞋子是皮质的,不如别人专业的钉鞋,在煤渣跑道上抓地力差,影响了发挥。他本来报了400米,但体力不支,就没参加。虽说没拿名次,但他成了中国奥运第一人,这事在当时鼓舞了不少人。 话说回来,那时候中国体育起步晚,政府不重视,奥运靠个人凑钱。张学良的资助是关键,但也暴露了国家层面的问题。刘长春回国后,没气馁,继续练田径。1933年,他在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上,又刷新了100米和200米的全国纪录,10.7秒和22秒,这些成绩保持了25年。他开始当教练,带年轻人训练。1936年柏林奥运,中国派了69人去,他既是运动员又是教练,从上海坐船27天到德国。短跑预赛里,他和队友都没进决赛,但代表团规模大了,这算进步。抗日战争期间,他辗转多地,坚持教体育,没中断工作。 刘长春后来专注教育,从1930年代起,在东北大学当助教,逐步升到讲师、副教授、教授。还去过北京师范大学、东北中正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教田径技术。他不光上课,还组织比赛,当体育行政干部,帮着规划赛事。写了书,比如《田径指导法》和《田径裁判法》,分享经验。晚年主要在大连理工大学工作,那里的体育馆现在以他名字命名。1983年2月21日,他在大连去世,享年73岁。他的事迹被拍成电影《一个人的奥运》,提醒大家中国体育从哪起步。 其实,刘长春的经历挺接地气的,不是什么神话,就是一个普通人为了国家咬牙坚持。那8000大洋的资助,换来的是中国在奥运的第一次亮相,虽说鞋子装备差了点,但也反映了时代局限。现在中国体育强了,回看他那孤单的身影,更觉得来之不易。他拒绝伪满洲国,靠张学良帮忙上路,这中间的曲折,够写本书了。奥运不光是比赛,还是国家实力的体现,刘长春开了头,后人接着跑。
都灵体育报:为了得到弗拉霍维奇,米兰愿意提供一部分现金加佳夫、穆萨、邦多、丘库埃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