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国女翻译刘禄曾在美国访问期间,突然发现一名美国男子一直盯着她看,几分钟后,这名男子情绪失控,直接冲到她面前,猛地抓住了她的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1979年春天的纽约,初春的空气中还带着一丝寒意,在一家餐厅的玻璃窗前,一场中美文化交流活动正热络进行,人群中,身着一身剪裁得体中山装的中国女士,举止从容,面带微笑,她是刘禄曾,这是她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土地,却并不是第一次与这个国家发生关联,很多年前,在另一块土地上,一个完全不同的背景中,她和这个国家之间,已经有过一段难以忘怀的接触。 那一年,中美关系刚刚解冻,双方都在努力寻找相互理解的方式,刘禄曾作为陪同人员随代表团前来访问,在这场本应只是普通晚宴的聚会上,一段被尘封多年的记忆,被悄然打开。 在她身后不远,有一位中年美国男子,他站在人群之中,目光不时落在那个熟悉又陌生的侧脸上,他的神情复杂,眼中有迟疑,也有某种激烈的情绪在翻滚,他的手中紧握着一件小物件,那是他从战场带回的唯一纪念,那场战争已过去二十多年,但记忆并没有褪色。 时间回到1950年代初,那是一个冰雪覆盖、空气中夹杂着硝烟与焦土气息的冬天,中国志愿军越过边界,踏入朝鲜的土地,在志愿军的队伍中,有一位年轻的女翻译,她就是刘禄曾。 她成长在一个优渥的家庭,父亲是银行高层,母亲坚持要她走一条安稳的路,可她偏偏不愿按部就班地生活,大学时选择了法律专业,并坚持学习英语,战争爆发后,她成为第一批报名前往战场的女性之一,那年她才二十出头,却凭着决心与能力,被派往敌工部,开始处理大量与美军相关的情报和战俘事务。 在那段时间里,刘禄曾每天要面对的,不只是翻译工作,她还要与那些刚刚从前线押送回来的战俘接触,他们中有的沉默,有的愤怒,有的恐惧,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再加上战场的敌对情绪,使得交流极为困难,她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培训,只是凭着直觉和耐心,尝试去理解这些人的内心。 其中有一个年轻的战俘,令她印象深刻,他年纪不大,神情沮丧,身体状况也不好,最初几次接触,他几乎不说话,只是低头坐着,对任何问题都不做回应,刘禄曾没有对他采取强硬态度,也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默默地照料他的生活,安排医生为他看病,减轻他的劳动负担,她知道,有时候一句话说得再多,都不如一个动作来得有效。 在那个冬天里,她曾将一枚刻着“和平”字样的小胸针递给这个战俘,那是她随身携带的小物件,不华贵,却承载着她对战争的态度与期望,她希望对方能明白,中国人并不是好战的民族,他们来到这场战场,是因为不得不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做出选择。 很少人知道,她在战场上的工作并非局限于室内,1952年冬天,她被调往前线广播站,那是一个极度危险的岗位,敌军炮火密集,山头几乎被削平,在这样的环境中,她用广播的形式,与山那边的士兵进行心理战,她读家书,播放音乐,用熟练的英语讲述战俘营的真实情况,她的声音穿过枪林弹雨,传达到那些疲惫、迷茫的耳朵里。 在一个几乎无法呼吸的坑道中,她和其他志愿军战士一起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缺氧、干粮短缺、伤员不断涌入,她没有退缩,她用毛巾擦拭伤口,为战士们播放家乡的旋律,她的存在,不只是一个翻译员,更像是一种精神支柱。 1953年,停战协议签署,她在广播中宣布了这个消息,那一刻,整个阵地沸腾起来,甚至对方也传来了欢呼的回应,战争结束了,而她的任务,也暂时画上了句号。 多年后,她回到国内,进入外事系统工作,她从不主动提起在前线的经历,只是默默地将经验投入到新的岗位中,直到1979年,这次出访美国,她再一次与那个曾在战场上短暂交集的年轻人相遇。 在纽约的餐厅里,那位中年男子终于走到她的身边,他从口袋里取出那枚胸针,轻轻放在桌上,那枚小小的木质饰品,已被岁月打磨得发亮,但上面的字依旧清晰可见,他曾是那个在战俘营里不肯开口的年轻人,现在,他成了一家餐馆的老板,生活稳定,家庭幸福,他没有忘记那个冬天里,那个说着英语、递给他热水和“和平”胸针的中国女人。 那是一场没有任何预设的重逢,没有排练的台词,也没有刻意的感动,只是两个曾经在风雪与战火中互相记住的生命,在和平年代的某个拐角,再度交集。 信息来源:中国江苏网——当年审讯过的美军俘虏,在美国认出了她——访原志愿军第九兵团政治部敌工部翻译刘禄曾;中国军网——一对革命伉俪的传奇人生
1979年,我国女翻译刘禄曾在美国访问期间,突然发现一名美国男子一直盯着她看,几
炎烬
2025-08-04 03:26:5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