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刘文辉被刘湘打得大败,刘湘并未赶尽杀绝,反而说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总是一家人嘛,我幺爸腰杆不能硬,硬就要出事,我不是要搞垮他,主要是压压他的气焰。 刘湘生于1888年,四川大邑人,早年家境一般,靠着勤奋进了四川陆军速成学堂,1908年毕业后从底层军官干起,负责巡逻和训练新兵。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加入同盟会,率队镇压地方动荡,逐步升到团长位置,1913年指挥防卫战,稳固了阵脚。1916年他当上旅长,领导南四川行动,协调部队翻山越岭推进。1921年,他联合其他将领推翻对手,当上四川督军和省长,检阅军队,推行扩编计划。到1925年,他击败杨森,收编残部,实力大增,控制重庆周边,经济上得益于长江贸易。1926年任21军军长,名义上归顺国民党,但实际保持独立,组建小型空军和装甲车队,增强火力。1930年后,他改善部队装备,禁绝鸦片贸易,试图统一地方。刘湘野心不小,常与亲戚争锋,但也注重教育,出任重庆大学校长,推动地方办学。 刘文辉1895年生,也是大邑人,比刘湘小几岁,却是他叔叔,早年丧父,靠家族资助读私塾,1909年进四川陆军小学堂,1914年转保定军官学校,学炮兵操作。1916年回川,任第二师参谋,拟定作战方案。1917年升营长,领队冲锋,1921年当旅长,驻守宜宾,征收税款。1923年任师长,防卫成都,布置城墙防御。1926年组建24军,加入国民党,1929年当四川省长,辖区内汉藏混居,管理复杂。他扩展势力,吸引军官跳槽,提供高薪,1930年西藏入侵时,派兵收复噶孜和新龙,合作青海马家军,稳住金沙江东岸。1932年,他与西藏续战,推进到长江一线,威胁昌都,但内部矛盾加剧。刘文辉注重基础设施,在西康建水电站和学校,推广教育,试图现代化落后地区,但军阀作风强,压榨地方资源。 两人家族渊源深厚,早年合作密切,刘湘提携刘文辉起步,共同购置空军装备,对抗外敌。但随着势力膨胀,叔侄间裂痕显现,刘文辉脱离掌控,暗中扩军,接触外省势力,引发不满。这段背景让人想问,军阀时代,亲情和权欲怎么平衡?教育和军旅经历又如何塑造他们的野心? 刘湘和刘文辉的崛起路径相似,都从底层爬起,靠战功积累地盘,但四川军阀林立,熊克武、杨森、邓锡侯等人都分一杯羹,导致联盟易变。1927到1938年,四川分成六大防区,小仗不断,大战少见,阴谋算计成常态。刘湘控制重庆,经济强势,刘文辉偏西,地广人稀但鸦片丰富。他们的关系从互助到对峙,反映时代乱象。想想看,家族内部争斗,是个人野心作祟,还是外部压力推波助澜?这些细节,能帮我们理解军阀怎么在夹缝中求生。 1932年秋,四川局势紧张,刘文辉控制川西八十多县,兵力号称十万,但部队分散,内部不稳。刘湘联合邓锡侯、田颂尧等,集结百余团,约二十万兵,发起进攻。战火先从顺庆点燃,罗泽洲部突袭,双方在泸州、荣县和岷江一线激战。泸州被围半月后失守,士兵缺粮,百姓外逃。荣县厮杀十几天,损失重。1933年夏,刘湘大军沿岷江右岸推进,岷江战役后,刘文辉部队溃败,退守雅安,兵员锐减,补给断绝。刘湘本可南下西康,一举剿灭,但突然下令停攻。 停战原因多重,首先家族压力,刘氏宗族在川影响大,刘文辉兄长刘升廷出面调解,强调亲缘。刘湘顾及家族声誉,对亲人下狠手会失民心。其次,蒋介石态度,南京得知刘湘胜,电令停战,防一方独大,削弱中央控制。刘湘不甘但顺从。第三,其他军阀警惕,邓锡侯等助战,但不愿刘湘一家坐大,刘文辉留存可制衡扩张。第四,刘湘部队疲惫,战事近一年,耗资巨大,主力受创,财政紧,西康地势险,进攻易损兵。 这决定不是心软,而是现实权衡。刘湘通过调解,保留刘文辉部分军队,让他去西康建省。刘文辉虽败,但保住一隅。 冲突起于1931年,刘文辉从英日买军火,运重庆被刘湘扣押,撕破脸。刘文辉切断粮道,致川东短缺,民怨沸。1932年战事全面,刘湘借稳定四川名义,实际争霸。部队装备落后,多靠步枪,空军和装甲车成关键。刘文辉诱敌军官高薪跳槽,加剧对立。战中,西藏趁乱入侵西康,刘文辉分兵应对,弱化主力。岷江败后,刘文辉自杀未遂,被救回。谈判中,他辞四川省长,退西康。刘湘接受,避免拖累。停战后,红四方面军入川,刘湘转而备战共产势力。 停战后,刘文辉重返雅安,1934年任西康省主席,重组残部,辖区汉藏杂处,交通落后。他建行政机构,推广藏语学习,尊喇嘛,维系地方势力。1937年抗日爆发,他保持中立,少出兵,专注基础设施,如1944年建水电站,推动教育,修路爆山,现代化边陲。1940年代,他避与蒋介石冲突,获国民党援助。1949年12月9日,成都起义,他投共,助解放成都,后任林业部长,至1976年逝世北京。
1933年,刘文辉被刘湘打得大败,刘湘并未赶尽杀绝,反而说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总
卖蠢
2025-08-04 03:03:0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