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奎(1911—1940)从鄂豫皖苏区成长起来的红军将领,新四军抗日战场上的杰出指挥员,其革命生涯贯穿土地革命与全面抗战两大历史阶段。[祈祷][祈祷][祈祷] 1911年生于湖北大悟贫农家庭,原名仕贵。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四军营长、团长,参与鄂豫皖根据地反“围剿”作战。 1932年随红四方面军西征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因战功升任红九军师长、政委。1935年参加长征抵达陕北,后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系统提升军事指挥能力。 抗战初期奉派至河南竹沟开展地方工作,1939年任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七团政委,率部挺进淮南津浦路西,参与创建盱眙、竹镇等游击据点。 1940年8月,率七团协同八路军等四个主力团开辟淮宝抗日根据地(洪泽湖与高邮湖间),切断国民党顽固派进攻通道,直接威胁南京汪伪政权及津浦铁路,引发日伪恐慌。 西高庙阻击战(1940.9.11):率部歼敌一部; 崔子岗伏击战(1940.9.13):指挥3营阻击140余日伪军,毙伤日军42名; 夜袭盱眙城(1940.9.17):一度攻入县城,迫敌尾追至龙王山。 日军调集万余兵力分七路合围淮宝根据地。9月17日,徐世奎率七团撤出盱眙城后抢占龙王山制高点,以少数兵力诱敌,主力迂回敌后。日军遭夹击溃退,七团乘胜追击至盱眙城下。 激战中徐世奎身中数弹牺牲,年仅29岁。其遗体葬于龙王山,墓碑由刘少奇亲题“徐世奎同志烈士之墓”。 注:牺牲时间存在1940年6月与9月两说,根据地战报及纪念碑均指向9月战役。 他参与开辟的淮宝根据地成为连接淮南、淮北、苏中、苏北的枢纽,为新四军东进奠定基础。 2015年入选民政部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盱眙龙王山立有战斗纪念碑,其墓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徐世奎以“血沃江淮”的壮举,诠释了红军将领向抗日先锋的转型。其战术智慧(如龙王山迂回夹击)与牺牲精神,成为新四军华中抗战的悲壮缩影,亦彰显了共产党人在民族危亡之际的钢铁意志 。
徐世奎(1911—1940)从鄂豫皖苏区成长起来的红军将领,新四军抗日战场上的杰
史迹奇闻号
2025-08-04 00:35:28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