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冬,韩先楚看到老家红安的老乡们,都穿着破旧的衣服勉强御寒,电话拿起来就一句话:“传我命令,马上调五万件军大衣送回红安。”他下完命令,眼圈红了,转头看秘书:“从我工资里扣,我死了以后再扣我儿子的、孙子的,子子孙孙地扣下去!” “红安人把最后一碗米、最后一尺布都给了革命,五万件大衣算什么?”韩先楚望着在寒风中饱受折磨的乡亲们,内心五味杂陈。他这次回到故乡,原本只是想趁着闲暇时光回乡看看,可眼前这一幕,让这次看似平常的探亲之行,变成了他人生中一次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扶贫探访”。 在新集镇吴家嘴村,韩先楚见到了儿时玩伴吴海洲。这位往昔的放牛娃,此刻已然是一位白发稀疏的老者。他身上仅仅裹着一件破得不成样子的棉袄,那双手被冻疮折磨得惨不忍睹,一块一块的红肿格外刺眼。 韩先楚见此情景,没半点犹豫,当即就把自己身上的军大衣解了下来,要给眼前的吴海洲披上。吴海洲见状,连忙后退说什么也不穿。 走进村民家中,韩先楚看到了更触目惊心的景象:妇女们用衣角遮掩着补丁,孩子们蜷缩在漏风的土屋里,一家人的棉被竟是一堆发黑的棉絮。村干部告诉他:“村里三千多人,一年到头人均收入77块,哪有钱买棉衣?” 韩先楚沉默了。他想起1930年代,红安人把粮食、布匹、甚至亲生儿子都送给了红军,如今革命胜利32年,乡亲们却仍在挨冻。 回到县里,韩先楚立即拨通兰州军区的电话:“即刻传达我的指令,迅速调配五万件军大衣运往红安,不得有任何延误。!”秘书犹豫:“首长,这笔钱?”韩先楚打断他:“先从我的工资中扣除。若我的工资不足以抵扣,便接着从儿子的收入里扣除;若儿子的收入仍不够,再从孙子的所得中扣除。” 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震惊了,五万件军大衣,相当于一个师的装备,韩先楚竟要自掏腰包。 很快,调运军大衣的事情就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在韩先楚将军的坚持和推动下,五万件军大衣很快就从部队调配出来,运往红安。 当那五万件厚实的军大衣被送到红安的那一刻,百姓们对韩先楚。前的这些军大衣,绝非仅仅是具备保暖功能的普通衣物,其背后蕴含着韩先楚将军对战士们的深切牵挂与厚重情谊。 事实上,这不是韩先楚第一次为红安落泪。1913年,他出生在这里的一个贫苦家庭,父母早亡,靠乡亲接济长大。14岁参加革命时,他就发誓:“等以后没了战乱和灾荒,我肯定得想法子让红安的大伙都过上不愁吃穿、舒舒服服的好日子。 信息来源: 红色记忆 | 《韩先楚:旋风司令 战功绝伦——<中华英才>半月刊》 文|何夕 编辑|史叔
1981年冬,韩先楚看到老家红安的老乡们,都穿着破旧的衣服勉强御寒,电话拿起来就
万象快报侠
2025-08-04 00:32:15
0
阅读: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