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地下党洪任明在火车站旁看到了战友,对方却无视了他,将视线移向别处,突然,洪任明意识到不对劲赶紧离开了… 故事的主人公叫洪任明,当时是上海的地下党员。你要知道,1947年的上海滩,表面上是十里洋场,歌舞升平,但暗地里,那真是杀机四伏。国民党特务搞的“白色恐怖”越来越厉害,抓人、暗杀是家常便饭。地下工作者每天都像在刀尖上跳舞,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是生死信号。 那天,洪任明有个任务,要去火车站附近接头。他像往常一样,打扮成一个普通的生意人,在约定的地点附近溜达,用眼角的余光观察着周围。就在这时,他心里“咯噔”一下,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是他的战友老李(化名)。 搁平时,这得是多大的惊喜啊!在那种高压环境下,能见到自己人,那感觉不亚于在沙漠里看到绿洲。洪任明心里一热,刚想抬脚迎上去,哪怕只是交换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也好。 老李也看见他了,这一点洪任明非常确定。但就在他们目光接触的一刹那,老李的眼神没有丝毫停留,就像看一个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一样,迅速地、甚至有点刻意地移开了,转向了旁边一个卖香烟的摊子。整个过程不到一秒,快得让人以为是错觉。 洪任明当时就愣住了。他所有的热情瞬间被一盆冰水浇灭,但紧接着,一股寒意从脚底板直冲天灵盖。他不是刚入行的小年轻,多年的地下工作经验让他养成了一种近乎野兽般的直觉。 革命队伍里纪律严明,就算有天大的急事,也不可能用这种“无视”的方式对待同志。这种刻意的冷漠,本身就是一种极不正常的信号。它不是疏忽,而是一种警告。 洪任明的大脑飞速运转:老李为什么这么做?唯一的解释是,他身边有“眼睛”,他自己不方便,或者他正在被人监视!他用这种方式,其实是在用生命给我传递消息:“别过来,快走,有危险!” 这个念头一闪而过,洪任明没有丝毫犹豫。他立刻收回了视线,装作若无其事地转身,混进了旁边的人流里,七拐八绕,用最快的速度消失在了纵横交错的巷子里。 后来他才知道,自己那天真是从鬼门关前走了一遭。老李当时确实被特务盯上了,正准备把他当诱饵,钓一条“大鱼”。如果洪任明当时脑子一热凑上去,结果可想而知,就是两个人一起被“打包”带走,等待他们的,将是严刑拷打和生命的终结。 这背后的“特务”是谁?它不是穿着风衣、戴着礼帽的人,而是一个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字幽灵”——算法。它们在海量的数据里追踪你、分析你,比你自己还了解你的习惯。你每一次点击、每一次搜索、每一次停留,都在给它们提供情报。 洪任明靠一个眼神躲过了特务的埋伏,而我们今天,可能因为在某个不安全的Wi-Fi下多停留了一分钟,或者点开了一个看似无害的链接,就把自己的银行卡密码、家庭住址这些核心信息拱手送了出去。 洪任明的故事,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此。它还关乎一种信念和信任。老李相信洪任明能读懂他的“眼神电报”,洪任明也毫不怀疑地接收了这个信号。这种默契,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和无数次生死考验之上。 而我们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有时却脆弱得不堪一击。隔着屏幕,我们更容易误解,更容易被带节奏。一句无心的话可能被截图放大,一个善意的举动可能被恶意揣测。 说到底,无论是70多年前的上海街头,还是今天的赛博空间,真正能保护我们的,除了纪律和规则,最终还是我们自己的头脑。是那种独立思考、见微知著的能力,是对环境保持警惕的习惯,是对人性有深刻洞察的智慧。
1947年,地下党洪任明在火车站旁看到了战友,对方却无视了他,将视线移向别处,突
青史微言
2025-08-04 00:10:0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