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后,沿袭元朝官制,设京畿都漕运司管理漕运。明初定都南京,漕运以南京为目的地,水路转运主要是长江和江南运河,《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元年置漕运使,正四品。永乐间,设漕运总兵官,以平江伯陈瑄治漕。”洪武元年(1368年),为明中央政府设置漕运使统领漕运之始。永乐九年(1411年)迁都北京后,南北大运河成为国家的经济动脉。其时黄河频繁决口,冲断运河,致使漕运梗阻,中央不得不屡屡派御史前往督导修复。 永乐十三年(1415年),明中央政府罢海运,漕河运输成为南北交通惟一方式,漕河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京城的稳定,但运河时有淤浅,阻碍粮船。永乐十四年(1416年)决开封州县十四,经怀远,由涡河入於淮。永乐十五年(1417年),设漕运总兵官,以平江伯陈瑄领导治河、治漕之事。同时,中央政府不定期派出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员督导地方。 正德四年(1429年)正月,山东济宁以北旧河自长沟至枣林闸百二十里沙土淤塞,漕舟难行。正统三年(1438年),河决阳武及邳州,灌鱼台、金乡、嘉祥。几年后,又决金龙口、阳谷堤及张家黑龙庙口。正统十三年(1448年)秋,新乡八柳树口决。频繁的河决,扰乱了漕运的正常秩序。特别是正统十三年(1448年)河决,对漕运的影响尤大,对工部侍郎王永治河不力,皇帝敕责“或尔不能独理,宜添重臣亦可奏来”,派遣重臣的意思非常明显。另外陈瑄去世后,漕事日繁,漕政松弛,漕运弊病越来越多,正统景泰之际,“不得人”现象经常被朝堂上讨论。 正统十四年(1449年)九月,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张纯认为“通漕运者在于得人,省漕费者在于节用。永乐年间漕运得平江伯陈瑄区画有法,军民两便。近年以来不得其人,以致各卫所管运官员惟事刻剥,甚至敛军财为沿途酒色。”景泰元年(1450年)七月,平江候陈豫言“漕运之重国计所关,近年以来官不得人,漕法废弛,闸坝砖石损坏,经年不修,河道舟船拥塞,阻滞运粮,军士又被所管官员剥削财物,嗟怨不胜。”十一月,户科都给事中马显奏:“供给京师粮储,动以百万计,其事至重,比者总督其事惟都督佥事徐恭,请推选廉能干济在廷大臣一员,协同攒运。”因此,景泰二年(1451年)任命右佥都御使王竑担任总漕一职。
明朝建立后,沿袭元朝官制,设京畿都漕运司管理漕运。明初定都南京,漕运以南京为目的
史迹解析者
2025-08-04 00:08:24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