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渡江战役前,国军军官杨兆龙四处奔走求情,终于在渡江战役前7天,从监狱

寂影随风舞袖如 2025-08-03 23:20:06

1949年,渡江战役前,国军军官杨兆龙四处奔走求情,终于在渡江战役前7天,从监狱中救出了1万名被关押的“政治犯”! 那时候,长江北岸,百万解放军蓄势待发,只等一声令下,千帆竞渡,就能直捣国民党老巢。 而在南京城里,国民党高官们早已人心惶惶,有的忙着收拾细软准备跑路,有的盘算着怎么在最后时刻多捞一笔。 可偏偏在这节骨眼上,有个人不仅没想着逃命,反而四处奔走,硬是在渡江战役爆发前七天,从监狱里捞出了一万多名“政治犯”,这些人有地下党员、有进步学生、有民主人士,他们全都是被国民党视为眼中钉的人物。 更离谱的是,干这事儿的不是别人,正是国民党的最高检察长,杨兆龙。 一个国民党高官,为什么要冒死救共产党的“政治犯”?这事儿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可偏偏就是真的。 1949年初,国民党败局已定,这是是个人就能看出来的情况,蒋介石也早已经退居幕后,李宗仁代总统勉强支撑,可谁都清楚,南京守不住了。 地下党南京市委书记陈修良敏锐地察觉到,一旦解放军渡江,国民党很可能在溃败前疯狂屠杀监狱里的“政治犯”。 这种事他们不是没干过,就在1949年的2月,国民党在重庆渣滓洞、白公馆屠杀大批革命者,血淋淋的教训就在眼前。 陈修良决定救人,可问题是,怎么救,直接劫狱不现实,国民党虽然快垮了,但南京城里军警宪特遍地都是,硬闯等于送死。 至于谈判,那更是无稽之谈,国民党正杀红眼,谁跟你谈?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内部突破。 杨兆龙是国民党最高检察长,法学界泰斗,哈佛博士,曾经还参与起草《中华民国宪法》,照理说,这样的人物应该是国民党的铁杆拥趸,可偏偏他是个“异类”。 杨兆龙信奉法治,厌恶滥杀,抗战期间他就曾经因反对特务滥捕无辜而得罪军统,到了1949年的时候,眼看国民党大势已去,他更不愿意为虎作伥。 陈修良通过关系联系上了杨兆龙,起初杨兆龙很犹豫,放走“政治犯”等于公然对抗国民党,一旦事情败露,他必死无疑。 可最终他还是点了头,七天,一万条人命,时间不等人。 渡江战役随时可能打响,杨兆龙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几乎不可能的任务,让国民党高层同意释放“政治犯”。 他先找到司法部长张知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国家都要没了,何必再造杀孽?” 张知本被说动了,可光他点头没用,还得李宗仁批准。 李宗仁正焦头烂额,哪有心思管这个?杨兆龙不依不饶,搬出国际舆论:“现在全世界都在盯着南京,如果大规模处决政治犯,国民党在国际上更没立足之地了。” 这一招戳中了李宗仁的软肋,国民党败退在即,他还指望西方援助,不想再背个“屠杀”的恶名。 4月18日,李宗仁终于签署了释放令,命令是下了,可执行起来又是一道坎。 军统、中统的特务们哪肯轻易放人,不少军官叫嚣:“放了他们,共产党打过来,我们还有活路?” 杨兆龙亲自跑到监狱,盯着典狱长放人,有些特务故意拖延,他就冷着脸撂下一句:“这是李代总统的命令,你想抗命?” 从4月18日到4月23日,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监狱陆续放人,一万多名“政治犯”走出牢门时,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真的自由了。 4月23日,解放军攻入南京,国民党溃逃前,确实有人想对监狱里的剩余犯人下毒手,可已经来不及了,大部分该救的人,早已被杨兆龙送出了鬼门关。 杨兆龙后来留在大陆,1957年却被划为“右派”,饱经磨难,有人问他后悔吗,他摇头:“放人是对的,别的无所谓。” 渡江战役前那七天,南京城里虽然没有枪炮声,却上演了一场比战争更惊心动魄的生死营救。

0 阅读:22

猜你喜欢

寂影随风舞袖如

寂影随风舞袖如

寂影随风舞袖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