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家给我5个亿,我就上交!”福建一男子花了2亿元珍藏了一张清朝皇帝所睡过的龙床,他请专家鉴定时,专家竟发现这个龙床是无价之宝,赶紧让男子上交国家,可男子却拒绝上交大声说道。 1993年夏天,这位以收藏唐代瓷器闻名的行家,在山东临沂一户农家偏房发现了这张落满灰尘的木床。 农户讲述的来历颇为传奇——清末太监宫女逃难时,为答谢一饭之恩留下此物,其他便于携带的珍宝则被带走。 面对农户二十多位家庭成员的不同意见,林仁贵独创“以物易物”方案,用十几件总价两千万的唐代瓷器置换,最终促成这笔价值两亿的交易。 这种灵活处理家族共有财产的方式,后来被古玩界称为“莆田模式”。 龙床的鉴定过程颇具戏剧性,北京故宫专家看到床柱上五爪金龙纹饰时,立即确认其宫廷御用身份。 但其中一位专家当场建议上交国家的表态,让刚完成交易的林仁贵脸色骤变。 他半开玩笑提出的“五亿转让”条件,实则是民间收藏家面对公共权益与私人产权矛盾的典型反应。 经过专业修复团队三个月的精心处理,这张长2.8米、宽1.5米的紫檀龙床重现光彩。 2007年福建民间收藏展上,观众能看到床围上栩栩如生的云龙纹,以及床脚处“内务府造办处”的阴刻款识。展览图录记载,这类清代中期宫廷家具存世不足十件。 2023年国家文物局普查时,确认其属于“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可移动文物”。 林仁贵近年态度有所松动,在配合完成三维扫描建档后,正与福建博物院商讨长期借展方案。 这种“私藏公展”的模式,或将成为解决珍贵文物公私归属的新思路。 上世纪90年代,类似国宝级文物以民间交易方式留存的情况并不罕见。 随着《文物保护法》修订和公众意识提升,如今这类藏品交易已需严格备案。 林仁贵的案例提示我们:如何在保护文物安全与尊重收藏权益间寻找平衡,仍是值得探讨的命题。 这张龙床的最新动态是,2024年故宫文保科技部专家对其进行了无损检测,确认木材年龄超过三百年。 检测报告特别指出,床榻上残留的朱砂痕迹与清宫档案记载的“养心殿御榻”特征吻合。 文物专家指出,民间力量在文物保护中具有独特价值。 林仁贵花费巨资收购并科学保存龙床的行为,客观上避免了文物损毁或流失海外。 这种自发保护与官方体系的互补,正在形成新时代的“文物守护共同体”。 信源标注: 《收藏》杂志2023年11月刊《对话古瓷收藏家林仁贵》 国家文物局官网2023年《全国民间收藏文物普查阶段性成果通报》 《福建日报》2024年2月《新春走基层:探访莆田民间博物馆》
公元前52年,太子刘奭去拜见皇后。皇后准备了五个宫女,让他挑一个侍寝。刘奭随手指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