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3月20日晚,上海火车站的灯光昏黄,人群熙攘,宋教仁穿着笔挺的西装,手里捏着一张北上的车票,笑着对送行的黄兴说:“等到了北京,咱们再好好喝一杯。” 然而话音未落,三声枪响炸裂夜空,那句到了北京再好好喝一杯的话,也再也无法实现。 宋教仁踉跄两步,捂着肚子,血从指缝里渗出来,笔挺的西装上洇开一片暗红,整个人后知后觉的说:“妈的,真疼。” 黄兴一把扶住他,脸色煞白:“钝初,撑住!” 宋教仁却摇摇头,声音虚弱却出奇地平静:“完了,活不成了。”在中弹之后他就明白,自己这次大概是活不成了。 而在他死之前,最惦记的,就是家里的那些书,谁又能想到,这个民国最耀眼的政治新星,死前最惦记的,竟是家里那堆破书。 子弹打穿了宋教仁的肠子,医生后来发现,其中一发甚至卡在了脊椎附近,他被紧急送到沪宁铁路医院,手术台上,血水一盆接一盆地端出去。 于右任匆匆赶来的时候,宋教仁已经气若游丝,但神志却异常清醒,他微微侧头,对于右任说:“老于,我南京、北京、东京的藏书不少,你帮我捐给南京图书馆吧。” 于右任眼眶发红:“都什么时候了,还惦记书?” 宋教仁苦笑:“我穷了一辈子,就这点家当,总不能烂在箱子里。” 他顿了顿,又低声补了一句:“家里还有老母和幼子……拜托你和克强了。” 在于右任答应他之后,宋教仁才算是终于放下心,缓缓闭上了眼睛。 其实宋教仁一直不都是一副爱书如命的模样,在东京留学的时候,别人攒钱泡咖啡馆,他对那些洋玩意不感兴趣,最喜欢的事情就是买书,钱也全砸进书店了。 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书的时候,就算是饿肚子,他也必须要把书给买到手。 有一次他穷得连饭钱都没了,硬是饿了两天,就是为了买一套《万国公法》,朋友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都骂他疯,他却笑嘻嘻地说:“肚子饿不死人,脑子饿才会。” 后来搞革命,他走到哪儿,书就搬到哪儿,在南京临时政府任职时,他的宿舍堆满了书,连床上都摞着几摞,睡觉时得小心翼翼,生怕半夜被《法国大革命史》砸醒。 黄兴曾调侃他:“钝初,你这辈子最大的理想,怕不是当个图书管理员?” 宋教仁大笑:“革命成功了,我就去当!” 可惜,他再也没机会了,宋教仁死时,家里真没什么值钱东西,最值钱的,大概也就是他一点点存下来的书。 他年留学日本,靠稿费和翻译勉强糊口,回国后投身革命,薪水全贴补同志,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他当了法制局局长,结果工资还没领几个月,袁世凯上台,政府解散,他又成了穷光蛋。 临死前,他唯一能留给家人的,只有几箱书和一句“拜托朋友”。 黄兴后来筹钱安顿了他的母亲和儿子,于右任则真的把那些书捐给了南京图书馆,据说清点时发现不少书页边角都有密密麻麻的批注。 有些还是用铅笔写在报纸边上的,大概就是因为买了书,买不起笔记本,所以只能记在报纸边上。 宋教仁的死,更是直接引爆了“二次革命”,孙中山和黄兴彻底和袁世凯撕破脸,但讽刺的是,宋教仁生前最反对的就是武力夺权,他坚信议会政治能救中国。 他要是活着,大概会拦着孙中山说:“别打,咱们用选票说话。”可惜却没有这个机会了。 他本来是想去北京,用纸和笔来改变中国,却就这样仓促的死了,也没有了这个机会,中国也就此陷入了长达十年的军阀混战时期。 信息来源:于右任《宋教仁先生石像后记》
1913年3月20日晚,上海火车站的灯光昏黄,人群熙攘,宋教仁穿着笔挺的西装,手
寂影随风舞袖如
2025-08-03 21:17:52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