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的好朋友穆沙拉夫被判死刑,谁知巴基斯坦法庭还要求悬尸三天,军方斥责毫无底线!不过这判决后来被最高法院推翻了,他2023年在迪拜病死。 穆沙拉夫的“罪名”源自2007年,当时他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解职了一批高级法官,被认为是违反宪法的行为。 特别法庭在审理后裁定他犯有叛国罪,判处死刑。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军方的回应迅速且强硬,痛批这份判决“不仅缺乏法律依据,甚至超越了人类与宗教底线”。 法律部长纳西姆当时更是罕见地公开质疑主审法官的精神状态,称他“精神失常”,并要求将其赶出司法系统。 在这场风波中,巴基斯坦的最高法院扮演了最终仲裁者的角色。法院裁定,这份判决程序严重违法,直接宣布无效。 从法律攻防到制度较量,穆沙拉夫的案子彻底暴露了巴基斯坦内部司法与军方的权力角逐。 穆沙拉夫的政治生涯,本身就像一部起伏激烈的战地小说。他出身军界,1999年发动政变推翻谢里夫政府,靠军权直接登上总统宝座。 2001年正式就任国家元首,成为军人总统中的典型代表。可风光不过几年,2007年的紧急状态成了他政治生命的转折点。 2008年他被迫辞职,开始漫长的海外流亡。2013年他试图回国参选,但被法院禁止参选,并在次年正式被起诉。 虽然晚年命运多舛,但穆沙拉夫执政时期的改革动作还是留下了不少印记。他推动自由经济政策,吸引外资,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GDP增速一度接近9%。 在社会政策上,他也试图改善女性地位,赋予更多社会参与空间。在国际外交层面,他一边与美国合作反恐,换取军事与经济援助,一边加深与中国的战略合作,打起了左右逢源的算盘。 而在中国,这位曾经的巴基斯坦强人,始终被视为“老朋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亲自推动的瓜达尔港建设。 2002年,中国向该港口项目投资2亿美元,为后来的中巴经济走廊打下了基础。 他提出的“能源走廊”与“贸易走廊”构想,如今已成为“一带一路”在南亚的重要支点。对中国而言,这样一位推动务实合作、强调互利共赢的领导人,自然值得高度评价。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穆沙拉夫更是第一时间下令援助。他清空全国战略储备中的两万多顶帐篷,派遣医疗队跨越重洋支援中国灾区。 据当年新华社报道,巴方医护人员甚至拆掉飞机座椅,挤出空间运送更多物资。 这种不计代价的支持,在中国民间赢得了“巴铁”之称。穆沙拉夫也因此被中国舆论长期视为中巴友谊的象征人物之一。 不过在巴基斯坦国内,对穆沙拉夫的看法始终存有分歧。反对者认为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独裁者,破坏宪政秩序,打压司法独立;支持者则强调他稳定了国家局势,发展了经济,减少了腐败。2019年的“悬尸令”更是引发了伊斯兰教界的广泛批评。在穆斯林传统中,死者应尽快下葬,这种将尸体示众的做法被视为对宗教极大的侮辱,也进一步激化了社会对司法系统的不满。 中国媒体在报道这起事件时,始终保持了克制的语调。即便穆沙拉夫在巴基斯坦被推上风口浪尖,中国官方仍称其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种立场并不难理解。 中巴之间的“全天候合作伙伴关系”靠的不是一两位领导人的个人感情,而是长期以来在经济、安全和战略等多个层面形成的深度绑定。 穆沙拉夫的故事在2023年2月画上了句号。他因淀粉样变性病在迪拜去世,终年79岁。 生前回国的计划因为健康问题最终搁浅。据巴基斯坦媒体《黎明报》报道,军方曾在2022年提出护送他回国治疗,但因病情严重未能成行。 去世后,他的遗体被运回卡拉奇下葬,政府没有为其举行国葬,整个国家也没有为他降半旗。 尽管穆沙拉夫已经离世,但他留下的影响仍在延续。瓜达尔港的运营仍在推进,中巴经济走廊成为地区合作的标杆项目。 信息来源: 《穆沙拉夫》——百度百科
许多事情,千万不要去深究,一深究,问题和本质就出来了。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
【6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