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大庆油田发现者谢家荣吞下一整瓶安眠药,在睡梦中离世,第二天,妻子吴镜侬在他身边发现了一张字条,上面短短十个字令人泪目。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提起中国石油工业,几乎所有人都会立刻想到大庆油田,可要问是谁发现了它,多数人的答案会是“李四光”。 这的确是几十年来我们最熟悉的故事,但历史的真相,远比这复杂,因为在李四光之前,还有一位地质巨匠,他不仅为大庆所在的盆地命名,更以惊人的远见圈定了它的未来。 谁知,就在荣耀即将抵达时,他却以最决绝的方式退场,留下了一张仅有十个字的字条...... 这位地质学界的先知,名叫“谢家荣”,他的人生起点极高,十九岁留学美国,三年拿下地质学硕士,随后就回了国。 而在那个“中国贫油论”被国际学界奉为圭臬的年代,谢家荣偏不信这个邪,他一头扎进荒凉的甘肃,用一份《甘肃玉门石油报告》,直接催生了中国第一口商业油井,用坚实的证据狠狠回击了外界的断言。 新中国成立后,他更是将毕生所学报效国家,亲手绘制了一幅《中国含油远景图》,图中精准预测的二十二个产油区,其准确率之高,至今仍让后辈地质学者叹为观止。 而我们今天熟知的大庆油田,所在的“松辽盆地”,这个名字正是由谢家荣首次命名的。 而且早在解放前,他就基于自己“陆相生油”的创新理论,断言“北满有油”,这个预测比官方后来宣传的李四光的论断要早好几年。 他递交的详尽报告,对构造走向和储油层的分析,也成了后来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的核心技术依据。 他的远见甚至超越了时代,超前地提出中国石油要“往古生代地层找”,这个预言直到几十年后塔里木油田喷出工业油流时,才被后辈们惊为天人。 当然,谢家荣的功绩远不止于石油,他也发现了被誉为“千秋功绩”的淮南八公山大煤田,抗战时为国家找到了急需的战略矿产,还是第一位对台湾进行石油地质调查的中国学者。 后来的他创办了中国地质学会,撰写的专著是几代人的教科书,到了50年代,全国过半省份地质局的总工程师,都出自他的门下。 但这样一位为国家探宝一生的国宝级学者,照亮了中国的地下,却没能躲过人间的黑暗。 1966年,在北京地质科学院的大院里,这位68岁的老人被扣上了“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帽子。 他毕生的研究论文成了“反动材料”,那些普通的地质分析仪器,被污蔑为“敌特通信工具”,几十年前的国际学术交流信件,则成了“崇洋媚外”的铁证。 那天,他穿着湿透的衬衫回到家,彻夜沉默。 几天后的一个凌晨,为了不吵醒身旁的妻子,谢家荣独自来到客厅,吞下了一整瓶安眠药。 第二天清晨,妻子吴镜侬发现他时,他的身体早已冰冷,身边静静躺着一张字条,上面是留给妻子最后的温情与决绝:“侬妹,我先走了,望你保重。” 这晴天霹雳让吴镜侬悲痛欲绝,而在丈夫走后的第七天,这位刚强的女性也穿戴整齐,平静地躺在床上,追随丈夫而去,她给女儿的纸条上写着:“我走了,去追赶你的父亲。” 但这场悲剧也并不是孤例,它是一代知识分子集体命运的缩影,两年后,在贵阳,留英归来的地质专家李璞在被自己的学生批斗后割腕自尽,遗书里只有一句话:“一个人想死还是很难的。” 悲剧的阴影笼罩了谢家荣的家庭数十年,而历史的真相也在权力的阴影下被长期扭曲,为了保护家人,当公安上门时,谢家荣的儿子谢学锦只能对外宣称父亲是“心脏病猝发”。 在那个“自杀”等同于“背叛”的年代,这种撇清关系的举动,是一种令人心碎的求生智慧。 与此同时,关于大庆油田的功劳,官方宣传长期将其完全归于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直到1978年,曾与谢家荣共事的黄汲清院士以85岁高龄上书邓小平,要求澄清真相。 调查组一番折腾后,终于在1991年的回忆录里一锤定音:“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地质力学毫无关系”,并证实谢家荣的预测远早于李四光。 又过了许多年,谢家荣的追悼会总算开了,但悼词依然沿用“心脏病突发”的说法,通篇是空话套话,听不出一丝对历史错误的歉意与反思。 直到今天,他的名字和功绩,依然没有获得与他巨大贡献相匹配的承认,他为国家留下了一张资源分布的详细蓝图,却没能为自己换来一个公正的结局。 当尘埃落定,这段历史拷问着我们每一个人:一个健康的社会,究竟应该如何对待它的先知与脊梁? 【信源】面对不敢面对的历史 ——缅怀“文革”中被逼自尽的地质学家——科学出版社
1966年,大庆油田发现者谢家荣吞下一整瓶安眠药,在睡梦中离世,第二天,妻子吴镜
可爱萌喵团
2025-08-03 19:56:54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