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8年,富察皇后病死,丧礼上,大阿哥永璜哭而无泪,乾隆勃然大怒,一脚将其踢倒。此后,永璜郁郁寡欢,在两年后死去。 富察氏始终是乾隆心口的朱砂痣,她比乾隆小一岁,在他还是宝亲王时便嫁入王府成为嫡福晋。不同于后宫中其他靠家族势力或美貌争宠的女子,富察氏以其独特的品性赢得了乾隆毫无保留的信任与爱恋。 富察氏生有两子一女,其中永琏被乾隆秘密立为储君,可惜这位被寄予厚望的嫡子在九岁时夭折。悲痛中的富察皇后又为乾隆生下皇七子永琮,可在两岁时因天花离世。 连续失去两个嫡子的打击,让这位坚强的皇后身心俱疲,健康状况急转直下。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为了让郁郁寡欢的皇后散心,乾隆决定东巡曲阜。这次出巡初期气氛尚好,夫妻二人登泰山、祭孔庙,似乎暂时忘却了丧子之痛。 然而在回程途中,富察皇后却在德州的龙舟上突发急病。起初症状并不严重,但病情却在短短几天内迅速恶化。乾隆心急如焚,下令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同时传谕御医沿途等候诊治。 可惜天不遂人愿,3月10日,富察皇后病死。 皇后的猝然离世让乾隆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他当即下令将龙舟装饰全部撤去,以素服治丧,自己则昼夜守在皇后灵前,连续五天未曾处理朝政。 富察皇后的丧礼被乾隆办得极尽哀荣,却也因此变得空前严苛。这位沉浸在悲痛中的帝王,将自己的哀伤转化为对所有人的高标准要求,从王公大臣到宫女太监,稍有不慎便会受到严厉惩处。 仅因丧礼礼仪问题被降职、流放甚至赐死的官员就多达数十人,其中包括两位总督和数名尚书级别的高官。在这样的氛围下,年轻的皇子们自然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大阿哥永璜当时年仅二十岁,是乾隆的长子。他的生母在乾隆登基前就已去世,永璜自幼由其他妃嫔抚养长大。虽然是长子,但由于并非嫡出,永璜在宫中的地位一直比较尴尬。 乾隆对这位长子的态度始终不冷不热,既没有给予特殊优待,也没有明显的厌恶。 皇三子永璋当时只有十三岁,生母是纯惠皇贵妃苏氏。这位年幼的皇子同样非嫡出,性格相对怯懦敏感。在皇子序列中,永璋的存在感比永璜更低,平时很少有机会得到乾隆的关注。 皇后丧礼上皇子需行 "稽颡拜跪" 之礼,即磕头跪拜时额头要触地,以示极度哀痛。在乾隆看来,这不仅是礼仪要求,更是对孝贤皇后感情深浅的直接体现。 在乾隆悲痛欲绝的目光审视下,永璜和永璋的表现显得格格不入,两位皇子在整个丧礼过程中虽然也按规矩行礼,但脸上始终没有流露出足够悲伤的神情,被乾隆视为 "哭而无泪"。 乾隆勃然大怒,冲上前去一脚将永璜踢倒在地,指着他厉声斥责:"汝此举动,试思皇太子系谁?" 这句话如同一道惊雷,不仅让永璜魂飞魄散,也让在场的所有王公大臣都噤若寒蝉。 乾隆紧接着宣布:"此二人断不可承继大统!" 被乾隆当众斥责并断绝储君希望后,永璜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彻底的改变。那个曾经虽然谨慎但尚有朝气的皇子,从此被恐惧和绝望的阴影笼罩。 回到阿哥所的永璜,当天就病倒了,他整夜无法入睡,时常从噩梦中惊醒,口中喃喃自语:"父皇饶命,儿臣知错了。" 更让永璜痛苦的是,乾隆的怒火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平息。在随后的日子里,皇帝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此事,不断强化永璜 "不孝" 的形象。 有一次在朝堂上,乾隆甚至对大臣们说:"大阿哥之过,非独不孝,实乃不忠。朕心如刀割,奈何生此逆子。" 宫廷中的人际关系本就微妙,永璜失势后,曾经围绕在他身边的人纷纷散去,甚至有人落井下石,向乾隆汇报他的 "不轨言行"。 曾有太监诬告永璜在府中饮酒作乐,对皇后之死毫无哀悼之意。虽然经过调查证实是诬告,但乾隆依然借此机会严厉训斥了永璜,罚他闭门思过三个月。这种持续的精神压力,让永璜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与永璜相比,年幼的永璋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但也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从此变得更加怯懦,见了乾隆就浑身发抖,根本不敢与之对视。乾隆对他同样没有好脸色,时常斥责他 "资质平庸,难成大器"。 永璜生命的最后几个月,已经到了形容枯槁的地步。他时常咳血,身体日渐消瘦,连下床行走都十分困难。乾隆虽然偶尔会派太医去诊治,但从未亲自探望过他。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月,距离富察皇后去世刚好两年,大阿哥永璜在恐惧和抑郁中走完了短暂的一生,年仅二十二岁。 在永璜的葬礼上,乾隆终于流露出一丝悔意。他对着永璜的灵柩说:"吾儿若在,当知朕心。" 为了弥补对永璜的亏欠,乾隆后来对永璜的两个儿子格外关照,尤其是长孙绵德,深受乾隆喜爱,时常被带在身边教养。#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1748年,富察皇后病死,丧礼上,大阿哥永璜哭而无泪,乾隆勃然大怒,一脚将其踢倒
国际大碗说
2025-08-03 14:04:5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