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差明抢了!”一女子在商场买了2颗话梅,结账时被告知128元,1千克要7160

与君硕 2025-08-03 14:00:14
“就差明抢了!”一女子在商场买了2颗话梅,结账时被告知128元,1千克要7160元,女子懵了,但还是付了钱,事后发在网上吐槽遇,被门店注意到后,员工解释:一棵树上只有6到8颗才能做这种话梅,网友:那么没用的梅子树留着干嘛?   货架上的话梅看着普通,称完却要几百块,这样的“惊喜”让不少消费者措手不及。   从上海淮海中路土特食品商店半袋话梅收400元,到1600元一斤的“特选话梅王”,这些看似平常的零食,成了潜伏在商场里的“价格刺客”,话梅怎么就突然变得这么“金贵”了?   在上海浦东新区旭辉广场的“香港话梅大王”摊位前,玻璃罐里的话梅分门别类摆着,每个罐子上都贴着价签。   只是价签上的单位多是“50克”,比如苏式话梅15元/50克,特级话梅皇100元/50克,最贵的特选话梅王标着160元/50克。   这样的高价话梅并非孤例,2022年就有网友在上海某商场买过类似的特选话梅王,同样是160元/50克,两颗花了51.2元。   常买话梅的人能感觉到,这东西确实越来越贵了,有消费者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九制话梅是很常见的零食,不管送礼还是和朋友分着吃都合适。   现在超市里虽然也有便宜的,但大多是合成的,味道怪怪的,商场里品质好点的,价格就没谱了,甜口、咸口、干的、湿的分得清楚,味道也正宗,可一不小心就称出几百块,买回去都舍不得多吃。   话梅卖这么贵,商家有自己的说法,除了强调原料和工艺特殊,他们还提到商场的经营成本。开在商场里,租金、入驻费、人工开销都比普通店面高,散装零食又没法像预包装食品那样规模化生产,价格自然降不下来。   有售货员说,每天都有人一次买一两千块的话梅,爱吃的人能接受这个价。   但消费者觉得被“刺”,问题不全在价格高低,有网友算过,160元/50克看着不像天价,换算成斤就是1600元,这就超出多数人的预期了。   很多人买的时候没注意单位是“50克”,误看成“500克”,等结账时才发现不对。   还有些售货员会利用这种疏忽,顾客说“来一点”就多抓,等称重时才告知总价,不少人不好意思拒绝,只能硬着头皮付钱。   其实,按照市场规则,只要明码标价,计价秤符合标准,没有缺斤少两,商家定多高的价都算市场行为,没法强制干预。   面对话梅刺客,消费者也在慢慢总结经验,有人说,现在买之前会先换算成斤,算清楚大概多少钱,有人会直接告诉售货员“只买20块的”,超过就不要。   还有人结账时发现太贵,会直接放回去,不管售货员怎么说都不犹豫,上海各区的市场监管部门最近也加大了巡查力度,重点检查明码标价的情况,这或许能让“刺客”少一些。   话梅成“刺客”,说到底是价格透明度和消费预期之间出了偏差,如果商家能把价格标得更清楚,比如同时标明“50克”和“500克”的单价,消费者心里有数,买得也踏实。   毕竟,愿意为好味道买单的人不少,但没人愿意为“糊涂账”买单,商场里的这些小零食,本应是逛街时的小惊喜,而不是猝不及防的“惊吓”。   信息来源:市场资讯2022年07月12日发布:两颗话梅51.2元,两个桃子92元?年轻人开始“整顿”商场刺客 澎湃新闻2023-03-01发布:话梅何以成“刺客”?1600元一斤,一颗起码20元
0 阅读:1232

评论列表

用户13xxx23

用户13xxx23

2
2025-08-03 23:18

憨包才去买

柳清

柳清

1
2025-08-03 16:15

上海不坑穷人

猜你喜欢

与君硕

与君硕

与君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