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徐向前感觉自己大限将至,对前来探望他的战友李先念,说出了自己的三个遗愿。中央在得知徐向前的三个遗愿后,考虑再三最终还是决定否决前两个遗愿,只答应第三个遗愿。 徐向前1901年出生在山西五台县一个普通村子,那地方山高水远,家里靠种地过日子。他爸是清末秀才,日子过得紧巴巴。徐向前小时候上私塾,后来考进太原师范学校,毕业后在乡下小学教书。1924年他不顾家里反对,南下广州进黄埔军校一期,当兵学军事。军校出来后进国民革命军,当排长啥的。1926年参加北伐,带兵打仗,推进到东部省份,攻下一些城镇。 1927年国民党跟共产党闹掰,他加入共产党,在武汉军校教书。广州起义时他带队冲锋,可惜没成功,就转地下工作。1930年代初,他在鄂豫皖苏区干事,1931年当红四军军长,部队从两万多人扩到好几万。他指挥打仗,赢了不少,击败当地武装。长征时候,他率红四方面军西进,过雪山草地,避免内部打架。抗日战争开始,1937年他任八路军129师副师长,在华北建根据地,指挥游击,打击日军补给。1940年代跟别人合作,在山东扩地盘。 解放战争1947年,他领晋冀鲁豫军区,打上党战役,围城镇,逐步拿下山西。1948年到1949年,对阎锡山部队作战,攻太原,结束那边战斗。1949年后,他当解放军总参谋长,1954年交职务,1955年授元帅衔,是北方人里唯一的。1961年进军委,管军事。1978年当副总理和国防部长,签文件,管军队。晚年身体不好,住院治病,心绞痛啥的越来越重。 徐向前一生打仗多,功劳大,可他从来不爱出风头。1990年夏天,他觉得撑不住了,就对李先念说出三个遗愿。第一,不搞追悼会和告别仪式。他觉得这些东西太麻烦,不想大张旗鼓。第二,不保留遗体,直接火化。他希望啥都不留,干干净净走人。第三,骨灰撒在河西走廊、大巴山、大别山、太行山,这些是他带兵打过仗的地方。李先念记下来,转告家里和中央。中央领导开会商量,第一条不符合党内老规矩。从革命时候起,对牺牲同志就开会悼念,激励大家。 徐向前是元帅,不开会怎么向军队和老百姓交代?他们觉得这事得办简朴的追悼会,既守传统,又让大家缅怀。第二条也难办,元帅骨灰是纪念,能让后人继承精神。民众对老革命有感情,完全不留怕接受不了。最后决定火化,但骨灰分两份,一份放公墓,一份撒去。第三条直接同意,因为这体现他对革命地的感情,也让精神跟土地连一起。整个决定过程,领导们翻文件,看反馈,多次讨论,确保平衡个人心愿和整体影响 徐向前这些遗愿,体现他一辈子低调作风。他打仗厉害,从不摆架子,功劳再大也不炫耀。中央决定,既尊重他,又顾党内规矩和群众感情。这种处理挺实际,讲原则也讲人情。1990年9月21日,他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中央按方案,在八宝山办简朴遗体告别和追悼会,领导人、家人、老部下参加。遗体火化后,骨灰分两份。 11月,儿子徐小岩坐专机,先飞河西走廊,撒一部分到戈壁上。然后去大巴山,撒到山林里。接着大别山,撒进丘陵土中。最后太行山,撒完剩余的。另一份放八宝山公墓。徐小岩后来在军里干,1994年升少将,2005年当中将,当过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和总装备部科技委副主任。他靠自己努力,不靠爸。1994年,五台县修故居,恢复清代风格。2009年建徐向前纪念馆,2011年开馆,展遗物、照片、作战资料。每年很多人去参观,学事迹,当教育基地。 徐向前走后,他的精神没断。儿子执行遗愿,撒骨灰,也算圆了爸的心思。纪念馆建起来,让大家记住他的贡献。徐向前从黄埔起步,到指挥大仗,一路靠本事。他在鄂豫皖建苏区,率红四方面军转战,抗日时在太行山打游击,解放时拿下太原。这些事迹,影响深远。 中央处理遗愿时,考虑改革开放后社会氛围,老百姓对革命前辈感情厚。决定稳妥,既不完全按个人,又不忽略群众。徐向前一生朴实,不争名利,晚年要求也这样。中央肯定他的作风,也告诉大家,精神传承靠行动,不靠大办。骨灰撒战地,是他跟历史的连接。徐小岩继承爸遗志,在国防干事,升职靠实力。五台故居修好,游客去缅怀。纪念馆展品多,教育后人。徐向前作为元帅,唯一北方人,经历完整革命路。 徐向前早年教书,当兵后转革命。黄埔一期学军事,北伐时带队推进。加入党后,教战术,起义失败转苏区。红四军扩编,他指挥反围剿,胜仗多。长征避冲突,到陕北。抗日建基地,游击扰敌。解放指挥战役,解放山西。建国后管军队,授衔管国防。晚年写回忆录,记经历。遗愿体现低调,中央平衡处理。逝世后,告别简朴,骨灰分撒。儿子撒到指定地,公墓留一份。徐小岩军中发展,升将,当领导。故居修缮,纪念馆开,展事迹。每年参观多,传承精神。徐向前贡献大,作风实。中央决定接地气,尊重意愿顾大局。骨灰撒山川,跟战友团聚。纪念活动让后人学。
1979年,一代名将郑维山最终因为生活低头了,他给昔日领导人徐向前写了一封信,信
【80评论】【14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