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易中天在厦门大学上课时,一名女生突然站起来冲他大声表白:“易老师,我想嫁给你!”易中天却说:“你漏了几个字!”女生顿时害羞地满脸通红。 1992年的厦门大学,一间挤满学生的教室里,空气中弥漫着粉笔灰与书页的清香。易中天站在讲台上,嗓音洪亮,正将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讲得活灵活现。突然,一名女学生猛地站起,脸颊微红,声音却坚定:“易老师,我想嫁给你!”教室瞬间陷入寂静,所有目光聚焦在两人身上,窃窃私语像风吹麦浪般荡开。 学生们屏息以待,期待一场好戏。易中天却扶了扶眼镜,嘴角微微上扬,慢悠悠地说:“这位同学,你怕是少说了几个字吧?应该是‘嫁人就嫁易中天这样的人’!”话音刚落,教室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男同学笑得尤其起劲,女学生羞涩地坐下,脸红得像熟透的石榴。 这一幕,不仅成为厦大校园的传奇,也点燃了易中天课堂的独特魅力。他的课,从来不只是历史,更像一场场引人入胜的故事会,让人沉醉其中。然而,这份风趣背后,隐藏着他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与对人性的独到解读。 1992年,易中天从武汉大学来到厦大任教,凭借幽默风趣的讲课风格迅速俘获学生的心。他的课从不枯燥,历史人物在他口中仿佛从书页中跳出,带着鲜活的血肉与灵魂。无论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还是“周郎顾曲”的周瑜,易中天总能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将复杂的历史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 学生们为了听他的课,常常提前一小时抢占座位,迟到者只能站在走廊,伸长脖子捕捉他的每一句话。 他曾这样评价曹操:“小时候老实的孩子,长大后多半没出息。曹操这家伙,从小就不老实,所以才能在乱世中杀出一条血路。” 这句话一出,教室里笑声四起,却也让人陷入深思:历史的成败,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易中天的解读,总能让学生在笑声中触摸到历史的温度。他的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一场思想的冒险。 2005年,易中天的名字从厦大走向全国。他登上央视《百家讲坛》,以《汉代风云人物》和《品三国》席卷荧屏。他的白话式讲解,夹杂着幽默与犀利,让三国时期的权谋与人性跃然屏幕。《品三国》书籍一经出版,首印量高达15万册,迅速成为畅销书。 他的讲述方式颠覆了传统历史教学的刻板印象,吸引了无数观众,也引发了争议。有人质疑他“过于通俗”,甚至“为钱上节目”。易中天却反问:“谁说读书人必须穷困潦倒?一个社会若让创造文化的人贫困不堪,还能算合理吗?” 这番话掷地有声,展现了他作为学者的风骨。 然而,易中天的故事远不止于此。在他风光无限的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他曾是个只有高中学历的“知青”,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度过了十年艰苦岁月。正是这段历练,磨砺了他对生活的洞察力,也让他在讲述历史时多了一份烟火气。 他从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说教,而是像朋友般与读者、观众对话。这种亲切感,让他成为那个时代最接地气的学者。 2013年,厦门大学报告厅内,座无虚席。86岁的樊锦诗拄着拐杖,缓缓步入会场。她的身影瘦削却坚韧,仿佛承载着大漠风沙的重量。易中天快步上前,小心搀扶,脸上满是敬意。这位“敦煌的女儿”,是易中天心中真正的英雄。 她的到来,让这场讲座注定不凡。 樊锦诗,北大考古系毕业,1963年投身敦煌文物保护事业,从此与莫高窟结下不解之缘。那时的敦煌,条件艰苦到令人难以想象。没有自来水,井水苦涩难咽;交通不便,从敦煌到上海探亲需辗转五天,舟车劳顿。樊锦诗却选择留下来,将青春与热血献给了这片荒漠中的文化瑰宝。 她曾自嘲:“我不是好妻子,也不是好母亲。”但易中天在搀扶她时动情地说:“你是敦煌的好女儿,是考古学的骄傲。” 这场讲座,樊锦诗以《丝绸之路与敦煌莫高窟》为题,娓娓道来。她讲述了莫高窟壁画的精美绝伦,诉说了文物保护的艰辛与坚持。她的声音虽有些许颤抖,却充满力量,仿佛每一句话都带着大漠的回响。 台下的学生们屏息聆听,有人甚至红了眼眶。易中天坐在台下,目光专注,偶尔点头,似乎在她的讲述中看到了历史与人性的交汇。 最后易中天搀扶着樊锦诗走下讲台,掌声经久不息。敦煌的坚守,易中天的讲述,都在诉说一个真理:历史不仅是过去,更是未来的灯火。
这是舒红兵的学生钟波。他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专门研究炎症反应,主攻炎性因子
【33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