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里掉出来的括号:当海参崴不再需要注释

实事大家谈 2025-08-03 07:41:21
小学三年级的新华字典第 287 页,“崴” 字旁边有行褪色的铅笔字: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那是 1998 年,王老师用红钢笔圈住括号,“记着,里面是咱老祖宗叫的名”。 今天查电子地图时,那个括号凭空消失了。 一、被橡皮擦去的注释 海参崴的 “崴” 念 wǎi,三声,像海浪拍礁石的声音。闯关东的渔民给这片海湾起名时,不会想到百年后它会有个俄文名 ——Владивосток,意为 “统治东方”。1860 年冬天,《北京条约》的墨迹未干,沙俄士兵就在冰封的海岸竖起木牌,用西里尔字母改写了这里的坐标。 我爷爷的地图册里,这样的括号曾密密麻麻。伯力括号里藏着 “伯力”(现哈巴罗夫斯克),库页岛后面跟着 “萨哈林岛”,就像给被抢走的孩子偷偷留着乳名。2010 年去绥芬河旅游,边境商店的明信片上,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港口照片下,还印着极小的 “海参崴” 字样,像句没说出口的悄悄话。 现在连明信片都变了。上周收到的东方经济论坛邀请函上,东道主地址清晰写着 “符拉迪沃斯托克”,中俄双语对照,再无其他注释。 二、名字里的攻守道 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军旗在金角湾飘扬时,总会掠过一群海鸟。它们或许记得更久 —— 这里曾是清朝吉林将军管辖的 “海边晒网场”,海参多到能绊倒赶海的人。如今的港口起重机上,俄文 “ВЛАДИВОСТОК” 的字母被海风磨得发亮,像一排钢铁牙齿。 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当发言人提到 “符拉迪沃斯托克” 时,语气平稳如教科书 —— 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名称,如同我们称 “旧金山” 而非 “圣弗朗西斯科”。但在民间论坛,“海参崴” 的出现频率仍比官方报道高 37%,有人贴出 1860 年前的税银记录,证明这里曾向清廷缴纳过海参贡品。 最微妙的是边境的老人们。他们指着对岸的灯火说 “那是崴子”,转身给孙子讲题时,又会在地图上圈出 “符拉迪沃斯托克”。 三、活在口音里的备忘录 昨夜翻出那本新华字典,铅笔字已淡成蛛网。突然想起王老师的话:“括号是怕咱忘了根,但真正的根不用括号。” 就像哈巴罗夫斯克的中国商人,仍会在酒桌上说 “这地方以前叫伯力”;萨哈林岛的渔民,至今能听懂中国东北话里 “库页岛” 的发音。这些名字不在地图上,而在海关盖章的声响里,在跨境列车的报站声中,在中俄边民互相递烟时那句 “咱这疙瘩” 的熟稔里。 电子地图还在刷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坐标闪烁着蓝光。但我手机备忘录里,“海参崴” 三个字后面,依然跟着那个固执的括号。 毕竟有些注释,不该被算法擦掉。
0 阅读:57
实事大家谈

实事大家谈

与读者分享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