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国女翻译刘禄曾在美国访问期间,突然发现一名美国男子一直盯着她看,几分钟后,这名男子情绪失控,直接冲到她面前,猛地抓住了她的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79年春,纽约一家餐馆里,刘禄曾正陪同教育家吴贻芳用餐。
一位白人男子眼眶湿润,紧盯着她,迟疑地走近问道:
“您来自中国吗?是不是姓刘?”
刘禄曾惊讶抬头,瞬间认出眼前人——詹姆斯·博纳特,26年前朝鲜战场她审讯过的美军战俘!
她内心忐忑,不知对方是否怀有旧怨。
博纳特却激动地伸出手:
“终于找到您了!”
这场跨越时空的重逢,揭开了一段尘封的战场往事。
1950年底,朝鲜战场炮火连天。
精通英语的刘禄曾,放弃安稳生活,毅然加入志愿军,成为第九兵团敌工部一名翻译。
她的任务艰巨:审讯战俘、瓦解敌军意志。
初次见到“联合国军”战俘,她看到的是裹着毛毯、在空袭警报中惊慌失措的身影,与想象中凶悍的侵略者截然不同。
审讯时,她尝试沟通:
“你们也有家,为何来毁别人家园?”
“谁不是父母的孩子?战火中的孤儿又该向谁哭诉?”
战俘营管理中,刘禄曾刚柔并济。
她要求战俘参与背粮劳动,与志愿军战士同甘共苦。
面对抵触者,她义正词严:
“我们宽待战俘,但绝不纵容懒惰!我军战士自力更生,你们有何特权?”
多数人被震慑,唯有一人例外——詹姆斯·博纳特。
他曾因偷车为逃避法律参军,对战争毫无敬畏,甚至抱着猎艳心态来到朝鲜。
刘禄曾严厉斥责他“视人命如草芥”。
不久,博纳特突发高烧,虚弱不堪。
刘禄曾没有因他此前的态度而漠视,立即找来军医,并申请让他乘车转移。
博纳特不解:
“我是敌人,为何救我?”
刘禄曾的回答掷地有声:
“生命高于国籍。你既在我们这里生病,我们就一定会救。”
这句话如惊雷,彻底震醒了博纳特,从此他积极配合。
1952年冬,上甘岭战役胶着。
志愿军领导决定利用美军士兵的圣诞思乡情结,展开心理攻势。
任务需深入前沿阵地广播,危险重重。
刘禄曾主动请缨:
“让我去,我懂英语。”
她深知此行九死一生。
她随小分队穿越几十里生死线,在敌机扫射和炮火封锁中抵达前沿坑道,成为坑道中唯一的女兵。
圣诞节前夕,她巧妙实施“双面广播”:对志愿军播放《打败美帝野心狼》鼓舞士气;
对咫尺之遥的美军阵地,则播放《平安夜》、《送我回家》等思乡曲。
悠扬乐声在寂静战场夜空飘荡,深深刺痛了美军士兵的心,有效瓦解了其斗志。
1953年夏,金城反击战打响。
刘禄曾再次奔赴最前沿。
她每晚坚持英语广播,通报停战谈判进展。
部队换防时,她拒绝撤离:
“敌人熟悉我的声音,换人会暴露意图。”
她坚守岗位,直至停战协定签署。
停战消息传来,她与战友冒险登上山顶。
对面美军阵地突然骚动——他们震惊地发现,那个每晚广播的“录音”,竟是一位真实的中国女兵!
刘禄曾的存在,打破了他们的偏见。
战后,刘禄曾归国。
博纳特经教育改造,思想彻底转变。
他在战俘营墙报上写道:
“在中国,我被当作朋友而非战俘。启蒙我的,是一位女军人。”
遣返后,他洗心革面,经营起一家餐馆,并将刘禄曾赠送的一枚红底白字“和平”别针,珍藏于餐馆最醒目处,视若珍宝。
26年后纽约重逢,博纳特紧握刘禄曾的手,热泪盈眶:
“我们终于以朋友身份相见了!”
这场跨越敌我与时空的会面,成为和平与人道精神的最佳见证。
刘禄曾,这位出身名门的巾帼英雄,以智慧、勇气和博大胸怀,在战场上书写了传奇,更在战俘心中播下了和平的种子。
主要信源:(新华报业网——寻访抗美援朝老兵|刘禄曾:当年审讯过的美军俘虏,在美国认出了她)